《師德啟思錄》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德啟思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德啟思錄》觀后感1
眾所周知,科教可以興國。教育是推動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進步的基礎。而教育的成功,系于教師,即系于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是我們經常強調的師德。教師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神圣的事業,它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形成一個互動的活動。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教師必須用自己精湛的教學業務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待人處世,引導學生樹立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人才。
一、精湛的師業是樹立威信的基石。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學水平、人文內涵、直接關系著他在學生中的威信和地位。勿庸置疑,學生不會歡迎教學水平低下、知識面狹窄的教師的。如果一位教師有著淵博的知識、靈巧的教學方法,那么,這位教師一定是一位受歡迎的教師。他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學生對他所教授的知識就會很感興趣和易接收。教育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也是一項事業。要有精湛的師業必須勤于學習,苦練教學基本功,深鉆教育教學方法,不斷優化課堂結構,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讓學生在成功的嘗試中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生才有成功的愉悅,教師的教育目的才易達到。
二、用文明進步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學生。
一位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深遠,教師這一職業就要求以文明進步的言傳身教率先
垂范。具體表現在:用端正的儀表、文明的語言教育學生;用謙虛謹慎、團結互助的師風去影響學生;用勤于學習、勇于獻身的敬業精神去熏陶學生;用嚴明的紀律、正派的作風去要求學生。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時期,來自社會不良影響對少數學生有很多的誤導,甚至一些不健康的事物已開始腐蝕少數學生的心靈,個人主義普遍,拜金主義流行,享樂主義盛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刻分析存在的現象,大力倡導真、善、美來正確的引導學生,而最有效應的就是教師用自己文明進步的言傳身教去教育、引導學生。
三、用無私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
培養高尚的師德還要求我們用無私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這種愛是深情的愛而不是溺愛。這種愛是無私的愛,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愛。具體表現有不歧視差生、寬容對待學生的錯誤和缺點、適時深入學生實際、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現狀、及時疏導學生心中的困惑并予以幫扶。教師在諄諄教導中,既是學生的指路明燈,又是學生心理保健醫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教師以特有的“愛生育心”的胸懷,才能使學生明辨是非,從中受到深刻教育,使之健康成長。
《師德啟思錄》觀后感2
參加工作20年來,在此期間走了不少彎路。今天,看了《師德啟思錄》,我的心反倒平靜了許多……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這句話很有道理,毋庸置疑。《師德啟思錄》不正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證嗎?
《師德啟思錄》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對于我來說這確實是一種教育,同時也是一種鼓舞。我深知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嚴謹治學,團結協作,謙虛謹慎的作風,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努力鉆研業務,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探求最先進的教育教學規律,只有團結合作,以人為鏡,無私奉獻,嚴于律己,才能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教育工作者。
“人生是短暫的,但是也是永存的”。王建德說得好!一個人如果沒有一份事業,那么這個人必然會活得毫無價值。如何把我們的事業做好?《師德啟思錄》告訴了我們一個答案,即:真誠與真才。
吳辰老師所說的要使孩子們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體驗到成長的快樂,讓孩子們樂于奉獻愛心,感受真知,實現自我。對此,我深有體會。是啊,師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愛滿天下”“有教無類”。教師應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在他們心中播下“自信與自尊”“善良與寬厚”的種子,讓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享受美好、快樂的童年。教師需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容得下千姿百態的'學生。
教師的工作是平凡的,教師的精神世界卻是無比高尚的。讓我們真正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用激情點燃他們的理想的火花,用欣賞給予他們自信的陽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照亮他們一生的道路。
這難道不是師德的力量嗎?在我們的教育生涯中難得會有轟轟烈烈的場面。然而,就是這些瑣碎的細節,一件看似簡單的小事,對學生的心靈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留下難忘的烙印。
我們以往的教育雖然有成功之處,但惡癖也不容忽視,枯燥乏味,學習是件苦差事的觀念已根深蒂固,需要我們教師正確引領。如果生活中只有苦,誰還能熱愛生活呢?因此,我很贊同吳老師說的這段話,因為他的精妙,因為他的看似簡單實則要做很難。
一個人的外表恰恰是內心思想的外化,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我們應時刻記住我們是教師。我們面對的是最嚴厲的最苛刻的“裁判”,雖然他們不會給我們出黃牌,但我們的舉止,儀態儀表將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因為,教師是一本無字的書,學生無時無刻不在讀。
榜樣在前,見賢思齊。
當今社會,科技競爭年代,日新月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就要行動起來,加強師德修養。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及時充電,豐富自身才華。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素質過硬,品格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大練基本功,為社會主義教育而努力奮斗。
《師德啟思錄》觀后感3
近日觀看了教育部師范司組織攝制的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VCD系列教學片——《師德啟思錄》,看著一個個精彩的片斷播放,聽著一段段發人深省的話語,我的心倍受感動與震撼。這一樁樁、一幕幕的故事,都在向我們傾吐著教育者的心聲,同時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思考自己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
感動緣于一位平凡的教師,王強——山西運城會計學校的老師,正是他的真情,他對學生的愛,時時感動著我,震撼著我,蕩滌著我逐漸麻木的心靈。一聲聲真誠的話語,一個個真誠的行動,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心靈的啟發,也幫助家長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自掏腰包,風塵仆仆,不遠千里,吃苦耐勞,無怨無悔。一個月五六百塊錢工資,大部分用在了家訪的路途中。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行為。和他相比,我們有著太多的優越條件,可我們與家長的聯系方式,主要是打電話或者把家長找到學校。不到家里去看一看,不可能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的生活環境,也就不可能全面了解學生。而且在我們當中,嫌工資低了,待遇差了,工作苦了,牢騷滿腹的大有人在。可是與王老師一對照,我們卻發現我們還不是教師中最貧困的一族。我們怎么啦?教師怎么啦?功利,勢利,現實,為了世俗的利益,復雜的心中還有一塊凈土嗎?
震撼緣于湖北山區的胡安梅老師,她在父親病逝后,繼承父親的遺愿,義無返顧地當上了民辦教師。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風的土房中,沒有條件改善生活。她雖然家境貧寒,但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極少的工資捐獻出來,為學生交學費、買書本。長期以來,她有無數機會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掙錢,但是她舍不得孩子們,她不想讓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輟學,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個角落,苦口婆心地勸說家長讓孩子們上課,用一片赤誠之心換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澆灌著下一代。當全國各地的達三萬多元的捐款寄來后,胡安梅沒有只想到自己脫貧,而是毅然把這筆錢全部捐獻給鄉教育站,設立“胡安梅教育基金”,以獎勵那些扎根山村教育的老師們。
看了他們的故事,我愈來愈真實地感受到師愛的.價值。拋開一切的私心雜念,少一些世俗的利益沖突,投入教學中去,投入到學生家長中去,以教為樂,以育為樂。讓自己的愛化做一陣陣春風,把春的溫暖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恢復教師最純真的狀態,像王強老師和胡安梅老師一樣,感動別人,感動自己,教育別人,愉悅自身。教師注定不能成為腰纏萬貫的物質領域的富翁,但教師精神的財富卻是別人無法相比的,教師精神上的影響力卻是金錢所力不能及的。讓我們努力,做精神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