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是一篇關于生態問題的說明文。生態問題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這篇課文向我們說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的事理性說明文,但學生對這類事理性說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紹生物入侵的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學生對外敵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導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及說明順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提高環保意識。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課前準備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借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1.學生齊讀詩歌《不第后賦菊》,猜花名。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師:“我花開后百花殺”一句,把菊花獨立寒秋、傲然綻放的高潔展示得淋漓盡致。“沖天的香陣”早已彌散在歷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開后百花殺”的情形卻再現于現代的都市。請聽今日新聞。)
2.新聞報道:《黃花開后百花殺》----加拿大一枝黃花驚現長沙。
二、字詞積累
棲息(qī)藩籬(fān)歸咎(jiù)厄運(a)
醞釀(yùnniàng)五彩斑斕(bānlán)嘯聚山林(xiào)
束手無策(shù)物競天擇(jìng)無動于衷(zhōng)
三、整體感知
認真閱讀課文,獲取相關信息:
1.通過閱讀,你獲得了哪些關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識?
2.作者按什么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明確“生物入侵者”的含義。
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
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體介紹“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徑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兩種不同態度。
第8段:世界各國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
四、(板書)邏輯順序
結合說明方法品味語言:
1.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明確:
列數字:
①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②“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
①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
②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
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
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
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
②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
(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此外還有詞語的運用也有類似效果。如“嘯聚山林”等,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師點撥:
1.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并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于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于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于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學生先介紹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師可補充介紹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干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2.地中海果蠅。
3.斑貝危害觸目驚心
4.食人鯧在中國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采取了嚴格的防范措施。
七、課堂小結
一枝黃花有可能讓湖南的省城“盡帶黃金甲”,薇甘菊將吞掉伶仃島,水葫蘆欲死云南滇池,
飛機草要霸占西雙版納,大米草在毀掉海邊灘涂??據統計,我國已有外來雜草107種,外來害蟲32種,病原菌23種,每年造成農林業經濟損失達574億之多。
以前提到環保,人們頭腦中閃現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濁水橫流、亂砍濫伐等情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嚴峻課題。保護環境的警鐘再次有我們耳畔敲響。希望同學們繼續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貢獻我們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業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參與,個個發言。)
2.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為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
(1)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
(2)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
梅濤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性、生動性
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養學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視基礎教學方針,結合本課特點,我為本堂課制定了幾個學習目標:1.閱讀課文,了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教學時,由學生根據事例給“生物入侵者”定義入手,學生初讀課文積累詞語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體分析文章內容時,注意體現教師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說明文章的寫作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在此環節,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環保意識。
授課后,我認為此堂課基本實現了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參與面較廣,調動了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輕松、民主、和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學習課文內容時,讓學生把三、四自然段連讀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會更好;分析說明順序后,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應該當做重中之重講透。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漢語拼音正確認讀“趣、仙、盡、陡、峭、峰、昂、朝、搶”這9個生字。積累“風景、有趣、名字、仙人、盡管、山峰、高昂”7個詞語,運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陡峭、聞名中外、有趣、盡管、高昂”詞義;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寫和記憶漢字“仙、盡、峰、昂”。
2、朗讀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標點停頓;能比較流利地讀好將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
3、能借助圖畫,發揮想象,學習課文的寫法,從“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中選一個內容,向同伴介紹黃山的奇石,體會黃山石的奇妙。
4、知道黃山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識記9個生字,在語境中理解“陡峭、聞名中外、有趣、盡管、高昂”的意思。學習書寫漢字“仙、盡、峰、昂”。
2.學習課文的寫法,從“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中選一個內容,向同伴介紹黃山的奇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同學你們和爸爸、媽媽出去旅游過嗎?你們去過哪些地方?那里的什么風景給你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2.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黃山”(板書:黃山)旅游,去看一看那里奇形怪狀的石:(板書:奇石)
3.指名讀課題17.黃山奇石·
4.齊讀課題。
二.觀看錄像,整體感知:
1.觀看錄像:
思考:錄像中主要介紹了哪幾種形狀奇特的`石頭?
2.匯報、板書:仙桃石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五老奔天都
3.為什么人們會給這些石頭起這樣的名字呢?
三.整體閱讀,學習字詞
(一)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標小節序號、圈出生字。
2.小組學習生字。
(二)匯報交流:
1.小組讀課文
hui蚯g6b6d6uqiao拒ngdngh6
2.出示生字:徽似胳膊陡峭峰昂呵
(1)小組開火車讀
(2)變換生字次序讀
(3)去掉生字拼音讀
(4)齊讀生字
3.出示詞語:安徽省似乎胳膊陡峭山峰高昂笑呵呵
(1)指名讀
(2)出示地圖,指認“安徽省”“安徽省南部”
讀句子: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山上有許多形狀奇特的石頭,人{
給它們起了有趣的名字。
(3)學生指出“胳膊”的位置。
(4)畫一畫“陡峭的山峰”,理解“陡峭”的意思。
(5)學生動作演示“高昂著頭”,理解“高昂”的意思。
(6)表情演示“笑呵呵”,換詞
理解(笑嘻嘻笑瞇瞇笑盈盈笑哈哈)
(三)再讀課文2—4小節
1.學生自由讀2—4小節
要求:找一找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五老奔天都”的句子讀一讀。
2.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奇石,讀有關的句子。
3.畫一畫其中的一種奇石。
4.齊讀2—4/j、節。
5.概括2—4小節內容。
讀句子:黃山的石頭真奇啊!有的像仙桃,有的像猴子,還有的像金雞。
(四)引讀第5節,說話練習。
1.引讀:
除了“仙桃石”、“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五老奔天都’’外,黃山上的奇石還有很多,如——等等,(板書: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還有一些沒有名字的石頭,正等著我們。
2.課后“說一說”練習
小朋友,發揮你的想像,學習課文的寫法,從“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中選一個,向同伴介紹一下。
(1)學生自由準備。
(2)向同伴介紹。
(3)選1—2名學生向全班匯報。
3.說話練習:
黃山的石頭。
板書:形狀奇特形象逼真(大自然的杰作)
四.鞏固字詞
1.比較字形,讀一讀
徽(安徽省) 微(微笑) 似(好似) 以(不以為然)
胳(胳膊) 駱(駱駝) 呵(笑呵呵) 可(可惜)
峰(高峰) 蜂(蜂蜜) 陡(山高路陡) 走(走馬觀花)
2.收集有關黃山的資料(上網、雜志、報刊、圖片……)
教學反思:
《黃山奇石》是一篇優美的游記散文,介紹了黃山的四絕之一——奇石。其中,對“仙桃石”、“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和“五老奔天都”等奇石作了詳細的描寫,讓孩子身臨其境。本堂課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讓孩子感受到黃山奇石的奇,當學生熟讀并積累了課文中的語言之后,讓學生抓住石頭形狀的特點,大膽地展開想象,對課文中略寫的奇石進行介紹,學生們寫得還真不錯呢,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語文教案 篇3
第一節漢字的起源
教學目標
(1)了解漢字的起源
(2)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
教學重點
理解漢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
教學難點
對漢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體演變的理解并能正確地解決在生活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悠悠中華五千年,中國有著太多太多讓外國人仰慕的東西,包括四大發明,文字等等,而漢字則是見證中國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今天句讓我們一起走進漢字,走進中國,《語言文字應用》第三課教案。
二、推進新課
北京奧運會將要舉行,圣火傳遞儀式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那么我們首先來看看奧運會的會徽。
1、漢字的起源
(1)結繩記事說(2)八卦說(3)書畫說(4)倉頡造字說
課堂活動:文字游戲
2、漢字的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實物的形狀)
(2)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號構成)
(3)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構成一個新字)
(4)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課堂活動
3、漢字的演變
(1)甲骨文(2)金文(3)小篆(4)隸書(5)草書(6)楷書
課堂活動:書法欣賞
三、課堂小結
四、課外延伸
課后"小試身手"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規矩方圓--漢字的簡化和規范
學習目標
了解什么是異體字和異形詞。2.了解對漢字的使用進行規范時哪幾種字不能隨便寫。
3.了解漢字簡化和規范的原因及方法。
教材正文全解
引子解釋
孔乙己賣弄"茴"字有四種寫法,確實不錯。不同時期,同一漢字,寫法不同,就造就了"茴"字的四種寫法("茴"字四種寫法見"教師用書"P78)。古代的漢字屬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結構的表音表義傾向,使得漢字的筆畫、結構日益復雜起來,或者是因為一個字從單義變成了多義,因此,出于從字形上分化區別意義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漢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來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來表示說話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這個字表示,為了區別字義,于是人們在原字基礎上增加偏旁"雨",構成形聲字"云"表示云彩的意義,原字"云"表示說話的意義,如"古人云"。有些字結構上疊床架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繁難。
俗話說物極必反,漢字結構繁化到登峰造極的時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了,于是人們又在使用過程中開始簡寫漢字,省改筆畫,形成了一大批簡化字。實際上,漢字簡化是伴隨著漢字發展始終的,從復雜到簡單,這也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共同規律,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金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從小篆到隸書,再從隸書到草書、楷書,漢字每一階段的發展變化,都伴隨著筆畫結構的簡化。
活動解說
1.用字不規范現象何其多(課本"你認識這些字嗎?"補例"教師用書"P78)
當你走在上學的路上,或節假日上街時,你也許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許多商店的招牌用的是外國文字或繁體字,許多廣告、招貼之類的錯別字、生造字隨處可見。如賣家具的大字招牌"家俱店",網吧門口是"一網情深",服裝店門口是"衣衣惜別",飯店門口是"食全食美"。你有沒有想過,這種用字混亂的現象將對社會造成什么樣的惡果?對你使用漢字會產生怎樣的不良影響?
2."繁"帶來的麻煩
亂用繁體字常常會帶來令人啼笑皆非的"麻煩"。究其原因,一種情況是沒有搞清楚繁體字的意義和簡化字的來源。有些簡化字其實并不是由繁體字形簡化而來的,而是很早就已經有了,有自己的音和義,后來才又借來代替另一個繁體字。對這些簡化字,應當認真辨析原來的意義和代替繁體字后的意義;另一種情況是沒有搞清楚一個簡化字對應多個繁體字的情況,致使混亂。對此,應當根據意思判斷究竟簡化的是哪一個繁體字,不能張冠李戴。另外,使用簡體字和繁體字時一定要遵守社會規范。目前,在祖國大陸,只有簡化字才是法定的規范字,繁體字即使用的是本字,也是不規范的,更不能將繁體字和簡化字混雜使用。
要點解析(課本P46"漢字該怎么簡化")
1.漢字簡化的方法:
《漢字簡化方案》規定漢字簡化的方法,-是"省",二是"并",三是"又并又省"。
"省",即簡省字的筆畫;"并",即把某幾個字合并,保留其中一個筆畫少的字。"又并又省",即不但合并某些單字,而且造-個新字形來表示。
2.三種字不能隨便寫(課本P46-47):
(1)不寫繁體字;
(2)不用異體字;
(3)不寫不規范的簡體字。
3.漢字簡化和規范的原因:
(1)簡化字減少了字符的筆畫,容易書寫,節約了書寫的時間,有利于人民群眾掌握文化,也符合漢字發展的總趨勢。
(2)使用簡化字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
(3)繁體字難學、難認、難寫、難用,也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漢字機械化、信息化處理的需要。
(4)使用異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會造成漢字使用時的混亂局面。影響正常的交際和交流,減小了它的"工具"的功能。
4.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繁體字和異體字。
根據法律規定,有些場合可以使用繁體字,如書法作品中;有些場合可以使用異見"教師用書"P78課本P46體字,如翻印古籍、姓氏等特殊情況時但絕不能因此而濫用繁體字和異體字。
課后練習:1.(小試身手)一、二、三。
2.補充練習:見講義。
第三節漢字的結構--方塊的奧妙
教學目標
1、掌握漢字三種構件的定義及區別
2、掌握漢字架構的方法和拆解的規則
3、了解漢字架構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構件的定義與架構拆解的.規則
教學設計
1、方塊的奧妙
漢字由各個部件構成,構成字的部件都合理地安排在方框內,相互平衡,使得每個字從視覺上看都疏密得當,重心平穩,結構對稱,肥瘦適中。這就是方塊的奧妙。
2、漢字的構件--筆畫
漢字中最小的單位就是筆畫。
筆畫指構成漢字字形的各種形狀的點和線,按寫字時從下筆到提筆計算。
現行漢字的五種基本筆畫是:
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折乛
3、漢字的構件--部件
部件是漢字基本的構形單位。
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
一方面,不管筆畫多復雜,只要串在一起分不開,都可以作為一個部件看待,如"事、串、重";
另一方面,只要能夠拆開作為獨立的結構單位,就可以都看作是部件,如"燃、涃"。
4、漢字的構件--偏旁
偏旁是構成漢字的最直接的單位。
偏旁是對字中表義或表音成分的分析,而部件是對現代漢字內部結構系統分析的結果。
一般說來,偏旁是指合體字(包括會意字和形聲字)中的表音或表意單位,獨體字(象形字和指事字)不能再拆分,也就沒有偏旁一說。
5、補充:部首
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偏旁,是專為漢字分類檢索而設立的部目,即字典、詞典中各部的首字。
部首不等同于部件,如"鼻、黑、麻、鹿"等都是《新華字典》中的部首,也都可以再分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礎部件。
6、小結
部件是漢字外部結構分析得到的結構單位,是字形結構中的構字成分,如"云"中的"二、厶","豎"中的"刂、又、立",都是部件。
偏旁是會意字和形聲字的組成部分,或表音或表意。
一般地說,部首是表義的偏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與部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7、漢字的架構
特征:都是有方有隅的方塊形,所有部件都以占方占隅的形式進入這個方塊形。
在方塊形中建構符號的各部件以占位、排列的方法表音表義,是漢字書寫的思維方式。
例如品字第一個口占了上方,第二個口占了左下隅,第三個口占了右下隅。
同樣是三部件建構的唱字就不一樣,口占了左方,第一個日字占了右上隅,第二個日字占了右下隅。
8、筆畫組合的原則
既講究組合的位置,又講究書寫的順序。
筆畫的組合位置:
彼此分離→"二、八",
彼此連接→"上、廠",
彼此交叉→"十、力"。
-9、筆順的基本規則
①先橫后豎:十②先撇后捺:八
③從上到下:六④從左到右:村
⑤先外后內:回⑥先中間后兩邊:辦
第四節《咬文嚼字--消滅錯別字》
教學目標
了解古今漢語中存在錯別字的現象和原因
教學重點
古今漢語中存在錯別字的現象和原因,做練習鞏固知識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讀準字音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生活中的諧音現象
1、"錯"字招牌:
課文中舉的例子
課外的例子
2、錯字"百出":
一是亂早簡化字
二是濫用外文字
三是生造網絡字
3、概括"錯字"與"別字"的區別
4、為什么會寫錯別字:
A、誤用聲旁相同的字
B、誤用和混淆同音詞
C、不了解成語或典故的意義和用法
補充課堂活動:最常見的別字
(見課件)
完成課后"小試身手"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本課的命題方法及一般命題常識。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學習生字詞
(1)法布爾住的那個小村子是什么樣子的?
(2)默讀課文,理解詞語: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厲聲:說話的聲音非常嚴厲。
褲兜:褲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紅。
(5)練寫生字詞。
2.理清課文層次。
各自輕聲讀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體寫法布爾對昆蟲入迷的。
填序號: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爾出生的時間、地點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環境。
第()自然段具體寫法布爾對昆蟲的著迷。
第()自然段對全文進行總結。
三、作業
1.完成課后習題3。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字詞。
2.課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幾個自然段?(2-10)
二、講讀課文
1.第一段。
(1)讀全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聯系全文想一想:
這篇文章是緊緊扣住這段話中的哪句話來寫的?
齊讀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輕聲讀全段,看看這一段可以分為幾層,各層寫什么。
(2)學習第一層
指名讀。教師敘述法布爾的父母尋找孩子的急切情況,著重引導學生從捉紡織娘的事例來體會對昆蟲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層
讀第二層,
思考:這一部分哪里概括寫法布爾對昆蟲的`入迷,
哪里寫的是典型事例?
(4)說說典型事例是分哪幾個過程寫的。
(5)具體說說各是哪幾個自然段。
(6)讀第5自然段。:這一天,他還揀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訴我們什么?
(7)畫出寫法布爾喜愛昆蟲的語句。
(8)指名讀第5自然段,引導體會法布爾當時的思想感情。
三、作業
1.朗讀全文,做到流利、正確、有感情。
2.仔細閱讀6-11自然段,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入迷。
第三課時
一、提問
1.這篇文章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
2.為了捉到一只會唱歌的蟲子,他花了多少時間?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寫法布爾對昆蟲入迷的,請你朗讀給大家聽聽。
4.先默讀第5自然段,找出詳寫法布爾捉一只小甲蟲情景的略寫揀許多貝殼等的句子,再分別讀給大家聽。
二、精讀課文
1.滿載而歸是什么意思?
(裝得滿滿地回來,比喻收獲很大)
課文里指的是什么?
(兩個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蟲、石子、貝殼等)
2.他滿載而歸的時候,心情怎樣?
請你畫出有關的語句并朗讀。
3.父母突如其來的責罵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課文是怎樣寫法布爾扔他衣袋里東西時的情景的?
這些描寫充分表現了法布爾的什么心情?
(對昆蟲的喜愛)
5.我們從第10自然段的哪些話中可以看出法布爾對昆蟲非常入迷呢?
6.復習閱讀第二段,找出寫法布爾對昆蟲非常入迷的語句并朗讀。
7.齊讀第三段,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要點:一個人所以能夠有成就,與他對這項工作的熱愛緊密相連。
(著迷)
三、總結談話
1.這篇文章寫的誰?突出寫了他的哪一方面?
(對昆蟲非常入迷)
2.學了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鍥而不舍地努力)
四、討論
1.這篇文章為什么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
2.裝滿昆蟲的衣袋是用一個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題目的。
此外,還有什么命題的方法嗎?
板書:
15
裝滿昆蟲的衣袋
著迷
迷戀
濃厚興趣?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從課文中知道多樣的新奇電話,感受科學給人類帶來的方便。
2、認識7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通過課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掛圖:教具
教學流程:
一、初讀課文,導讀提問。
1、讀了課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
2、新奇的電話有幾種?都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3、你將來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電話?
二、角色換位:
1、情境模擬(推銷員、發明者、顧客、科學家)
三、組織活動
活動程序:選定角色,查閱資料,角色認定,互動交流。
選定角色: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點和喜好。
查閱資料:很關鍵的一環,讓生獲更豐富知識。
活動小結
四、推薦作業
你需要什么樣的電話?你可以發明出什么樣的電話?
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鞏固復習聲母。
2、能熟讀音節及音節詞。
3、能認讀已學過的生字。
二、教學重難點:
“擺一擺”及“讀讀連連”中的輕聲練習。
三、教學準備:
1、已 學過字母卡片。
2、已學過的生字卡片。
3、準備小棒、線等。
教學過程:
一、字母順序連一連。
1、用字母卡片認讀23個聲母。
2、翻到《復習四》的聲母表,讀一讀。
3、按聲母表順序連字母,看看出現了什么動物?
二、擺一擺:還能擺出什么字母?試試看。
1、書上用什么擺出什么字母?
2、你還會用什么擺出什么字母?
3、展示:如小棒和圓片可以擺b p d q等。
4、啟發:還可以用橡皮泥、剪紙等方法擺出字母。
三、想一想:哪些同學的姓里有什么聲母?
1、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姓里有什么聲母。
2、出示九個聲母:g k h j q x zh ch sh 。
做認朋友的游戲:誰的姓里有某個聲母,誰就是它的朋友。老師把本班中出現的姓分別寫在這九個聲母下面。
3、讀一讀姓。
四、讀一讀:比較音節。
1、自讀后,互讀。
2、指名讀。
3、說說每組兩個音節的異同。
4、齊讀。
五、讀讀連連。
1、自讀音節詞。
2、開“火車”讀。
3、看例子,說說為什么qi che 同huo che 連。
4、自己練習連線。
5、指名說說怎么連,為什么這樣連。
六、我會認。
1、師:樹上有這么多的蘋果,只有認得它們的同學才有資格摘下來。誰來摘?
2、學生做“摘蘋果”游戲。
小結:由于拼音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像文字那么多,學生容易遺忘,因此,更有必要加強復習鞏固,在教學本課前組織復習檢查,為接受新知識作準備,在新課中對比明知。如z---zh c--ch s---sh 達到溫故而知新。新課后反間計訓練,提高拼音水平。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教學重點:培養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學難點:借鑒本文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設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3、“蹙”是皺眉的意思,皺眉應該是身體不適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時候的一種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寫。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從何呢?
對于《紅樓夢》這部巨著來說,這20個字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斟酌就會發現,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內了。如果說魯迅作品的每一頁都擠滿了研究者的腦袋,那么《紅樓夢》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浸透著紅學家的心血,可見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們就看看朱光潛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并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 (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 (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么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 引導:句式。
2、對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作者是怎樣評價?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并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后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原文屬于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后,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發沖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惜,什么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閑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
小結:以上作者從句式、字數、字眼三個角度闡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總的來說他是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第二課時:
導語:上次課我們已經詳細的分析了這篇課文,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往下學。
我們知道文學是感性的,它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讓我們發掘文學的契機,而想象卻可以讓我們飛翔。下面我就給大家一個字,看看通過 “水”這個字你都想到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在寫作中,聯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系高考)。聯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后就會產生“套板反應”,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
八、那么大家在平時有沒有被套板反應套住的經歷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學以致用: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 , 自豪 , 令人嘆服 。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廣射虎 咬 聯 想
要 文 要
嚼
韓愈推敲 字 套板反應
-------------------------------------------------
↓結
達到藝術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唐·賈 島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唐·盧延讓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福樓拜對莫泊桑如是說
四、朱先生主張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贊同他的觀點,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于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全班分組討論:對朱光潛和馬南村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總結:
1、這只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而已,沒有對和錯之分。有的書有的知識必須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而有的書則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讀書的時候要有所選擇,有所篩選和區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礎上開始的,陶淵明,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的,有些知識他們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細細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諦,而我們的還沒有到達那樣的水平,所以,還要以咬文嚼字為主。
五、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是文藝隨筆,以漫談的方式,與讀者促膝而談。運用了舉例子,做比較等論證方法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六、質疑:
學完這篇課文,還有哪些不明白不確定的地方?
老師質疑:
1、朱先生對一個詞非常的鐘愛,讓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確:玩索。
2、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等。
七、總結重點字詞:
援例 斟酌 詞藻錙銖必較 蘊藉付梓尺牘 陳言務去
八、隨筆練習:
1、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
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
題目自擬,300—500字。
2、、考點分析:擴展語句
根據特定的情景增加詞語,使文字表現出特定的內容
“早晨,太陽發出光芒,樹上的鳥兒鳴叫著,樹下的流水流向遠方。”
① 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歡快的心情。
② 要求擴展后的句子要抒發主人公苦悶傷感的心情。
3、課堂作業,課堂小結
假如你的同學現在在日本留學。你打算給他(她)寫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會選擇用怎樣的文字來表達你的情感。請寫在作業本上。
分析:作業的開放性很大,這是對《咬文嚼字》一課最好的總結。通過這種寫作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領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義。
語文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小鹿的玫瑰花》是新課程(人教版)實驗教材中,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其主要內容是:在美好的春天里,小鹿種上的一叢玫瑰,它為了種好玫瑰不怕吃苦,精心管理他常常去松土、澆水。可當玫瑰開花的時候,小鹿卻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有看到玫瑰花,鹿弟弟替哥哥惋惜。當又聽到黃鶯和微風對玫瑰花的贊美后,鹿弟弟又高興的說:哥哥的玫瑰花沒有白栽。課文從白栽到沒有白栽這兩句話中引發學生對課文深刻含意的思考。
這篇童話故事從表層看文章的思路是: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興。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現出了濃厚的情味,進而啟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故事的深層卻蘊含著美化環境及其為他人創造幸福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了幸福和快樂的深遠意義。促使學生懂得一人種花,飄香萬家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
新課標把喜歡閱讀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的讀書欲望,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采用靈活多樣的手段讓每一位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自能讀書。在輕松愉快地閱讀實踐中,讀文、識字、理意,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三、設計特色
讀中有思,思中感悟,多維互動,主動發展。
四、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有表情的朗讀課文,表演課文。
.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積累課后我會讀中的詞語,逐步養成積累運用詞語的興趣和習慣。
.體會文章的含意,體會美化環境的價值,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五、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自主學習,自能讀書,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意思。
.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使學生喜歡讀書,樂于讀書。讀書的方法要靈活多樣,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可朗讀,可默讀,可分角色讀,可分小組相互評讀。
.提出讀書要求,學會讀書方法。
(1)讀通句子,讀誰字音,對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先用紅筆圈起來,再解決后批注在書上。
(2)要求讀準字音認識的生字有:
玫 瑰 骨 終 瘸 拐 鶯
(3)理解的詞語有:
常常 漸漸 惋惜
.讀讀數數這篇課文一共有多少個自然段,在每個自然段的前面標上序號,并說說自己最愛讀哪些段。
.按要求,標劃句子
(1)用 標出表示時間的語詞的句子。
(2)用標出小鹿心情變化的句子。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意思。
第二環節:學生自學,教師導引,分組探究,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
進行這一環節,是在第一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讀懂讀熟課文,初步理解課文,搞好學習匯報,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匯報要點即:(1)我學會了哪些問題?(2)用什么方法學會的?(3)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教師要做好統計及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逐步養成帶著問題去讀書,通過讀書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結合課文內容,感悟探究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他(小鹿)常常去松土、澆水。
句子中的常常一詞說明了小鹿對種上的`玫瑰態度怎樣?
(2)玫瑰枝頭長出了許多花骨朵。小鹿和弟弟一起數了數,總共有三十二個
小鹿為什么數花骨朵,從小鹿數花骨朵,你從中感悟出了什么?
(3)一天,一周,一個月小鹿終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句子中終于一詞說明了什么?這句體現出了小鹿什么樣的心情?
(4)鹿弟弟惋惜地對哥哥說: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
鹿弟弟惋惜的原因是什么?讀這句話時應讀出什么樣的語氣?你對惋惜一詞的理解是 。
(5)鹿弟弟也高興地笑了,說: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
鹿弟弟為什么高興?為什么說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
.分組探究,提出要求。
對一些疑難問題,學生可以自由結合成小組,共同探究解決,在學生分組討論時不要流于形式,要提出具體要求:(1)要求每位學生都發言。(2)對于疑難問題學生之間相互補充解決,對不同的意見可爭執,可辨析,最終達到統一。(3)每組推薦一名學生做好記錄,搞好小組匯報。
第三環節,體會感悟,扮演角色,進一步探究文章的深刻含意。
這是一篇能夠充分引起學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教學時要針對這一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朗讀、表演,在扮演角色時一定要讓學生深刻領悟各個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通過表演來感悟出文章內容的深刻含意。
.扮演小鹿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1)要創造性表演出小鹿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沒見到玫瑰花而失望的表情。從中感悟出惋惜一詞的含義。
(2)表演出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述說后高興的樣子,從中體會小鹿心情變化的特點。
.扮演鹿弟弟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創造性表演出鹿弟弟替哥哥從憧憬到失望,從惋惜到高興的心理變化過程,進而探究出玫瑰沒有白栽這一文章的含意。
.扮演黃鶯、微風者教師應注意指導:
表演者要帶有贊美的語氣,表演出來欣賞到玫瑰花時的幸福和快樂的愉悅心情。
通過扮演角色的朗讀、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課文內容就會自然而然體會到一人栽花,飄香萬家的道理,感悟出小鹿種玫瑰雖沒看到花開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當別人有了幸福和快樂,自己也深感高興這一文章的含意,進而讓學生輕松愉快地解決了本文的重點問題,達到了水到渠成之目的。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經典教案07-18
優秀語文教案 小學教案語文05-11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10-10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3-05
語文教案01-14
語文教案01-14
語文教案01-23
語文教案01-23
語文教案01-23
語文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