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案 篇1
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情為基礎,以“讀”的訓練為主線,讓學生自主發展,主動探究,增強合作意識。
學習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3個字。
2、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筍芽兒對春光的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3、愛讀科學童話故事,能從童話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頭飾
教學方法:
情境式教學法
學習方式: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趣味揭題
1、師問:同學們,我們國家的國寶是什么?(生答)大熊貓最愛吃什么?(生答)竹子長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時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嗎?(生答)出示筍芽兒圖:這就是筍芽兒。出示竹子圖:這就是竹子。小筍芽是怎樣長成一株健壯的竹子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筍芽兒》一課。
2、板書課題,提醒學生“筍芽兒”的讀法,學生練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出示生字,再讀課文,認讀生字,識記字形。
3、把生字讀給同桌聽,互相幫助識記生字。
4、小組討論交流識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課文中出現的'生詞,小組認讀,全班擴詞練習。
6、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讀后小組說一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文中小筍芽兒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讓學生練習有感情朗讀,采取個人練習、小組練讀、全班朗讀等多種形式。讀后自己評一評、小組評一評。)
三、朗讀感悟,角色表演
1、師范讀,想一想筍芽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2、春天這么美,小筍芽兒在大家的關心、愛護下長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讓我們大家做一株小筍芽兒吧!讓小筍芽兒帶著對春天的贊美、帶著幸福的感覺來分角色朗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分成:筍芽兒、春雨、媽媽、旁白幾個角色來讀。讀后小組同學互換角色再讀,讀后互評。
3、班推選表演好的小組,上臺戴頭飾進行角色表演。
4、再讀感悟,啟迪思維。你喜歡筍芽兒嗎?為什么?啟發學生由竹子的成長聯想到自己的成長:你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哪些關心和愛護呢?
四、指導寫字
指導寫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寫得太大。三個帶口字旁的字(喊、呼、喚)中,“喚”是新認識的字,可以重點指導,右邊第六筆“撇”,要上下貫通,不能寫成豎、撇。
五、課外拓展
資料袋:向學生介紹“毛竹”。
六、作業
課外閱讀《一粒種子》,想一想:種子是怎樣看到外面世界的?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繼續學習聯系上下文結合理解詞語。積累“約定俗成”、“窮追不舍”、“興風作浪”、“點到為止”等詞語。
3、朗讀課文,讀懂兩條鱷魚爭斗的句子,理解最后一節的作用。
4、繼續學習查找資料:收集有關“鱷魚”的資料,交流資料內容和資料來源。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查找關于“鱷魚”的資料,并記下資料的來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出示鱷魚捕食的照片。
2、2、師:同學們,這是什么動物?(鱷魚)你對鱷魚有什么印象呢
3、生交流。(兇猛、殘忍、兇殘)
4、師:的確,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里,鱷魚是一種令人膽寒的動物。但你們知道嗎?動物學家們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鱷魚的爭斗“,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結果。
5、揭示課題:28、鱷魚的爭斗
二、整體感知,學習字詞
1、自讀全文,說說鱷魚的爭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組學習字詞。
2、交流字詞學習情況。
(1)“喉嚨”、“頜”代表身體的兩個部位,明確起位置。
(2)形近字區分:囂——器 喉——候——猴
3、學生交流。
三、圍繞問題,讀懂2、3小節
1、默讀2、3節,思考:入侵者怎樣向羅賓挑戰?羅賓又是如何還擊的?分別用不同的記號標出。
2、交流讀句
3、兩條鱷魚約定俗成的規矩,第一回合羅賓勝利了。
四、抓住關鍵,理解結論。
1、 師:但是,鱷魚間的爭斗并沒有結束。雖然,入侵鱷魚已經投降,羅賓卻進一步向它發出了警告。用“——”劃出有關的句子。
2、 交流句子。(1) 出示句子
(2) 羅賓用怎樣的'動作警告入侵的鱷魚?
(3) 讀第一句話,“但是”前后個說了什么?你怎樣理解羅賓是“點到為止”?
(4) 讀第二句話,怎樣理解“僅僅”、“并且”?
(警告行為沒有進一步加大;警告時間卻持續著)
(5) 兩句話連起來讀,體會鱷魚間的爭斗是“點到為止”
3、讀羅賓似乎在警告對方的話,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進一步指導朗讀。
五、總結
師:課文通過一個真實的例子證實了,鱷魚間的斗爭看似兇殘,實是“點到為止”的結論。其實,這是動物學家長期觀察、長期研究的結果。
六、交流資料,了解來源
1、小組交流有關鱷魚的資料,并向組員說明資料的來源。
2、在交流的基礎上,辦一份“鱷魚小報”。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22鱷魚的爭斗
入侵者 羅賓
囂張 點到為止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2、培養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感受高爾基平易近人,關心青少年的.優良品質
2、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3、培養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設計:個性化備課:
一、揣摩作者的寫作特點
1、同學們,文章在最后才交代“我”遇到的是高爾基——
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爾基呢?
為什么作者不一開始就點明這個顴
2、學生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教師總結:作者這樣安排確實獨具匠心。既符合事情發展的順序,使事情更真實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使文章耐人尋味。
3、教師拓展:簡單介紹用了類似寫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學生推薦這類作品閱讀。
二、“我”讀《童年》時大聲地哭了,這也是讀書地樂趣嗎?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學生自主交流
教師小結
三、教師拓展:簡單介紹用了類似寫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學生推薦這類作品閱讀。
板書設計:
意外
認識陌生人
看節目:往年之交高爾基
受到禮物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關資料]
1.作者介紹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詩人;主要詩集有:《大堰河》《曠野》《火把》《歡呼集》《春天》《歸來的歌》《艾青詩選》《艾青短詩選》等等。
2.時代背景
《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當時是抗日戰爭爆發的初期,東北早已淪喪,華北、華東、華南也已遭日寇鐵蹄的踐踏,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看到當時的形勢,心中充滿了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于是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整體感知]
1.語知歸類
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啞yǎ
②詞語積累
嘶啞:聲音沙啞。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滾。
2.理清思路文章層次如下:
第一節:用一只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喻,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
第二節: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3.討論解惑
①“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兩行詩作為《我愛這土地》的開頭,為全詩定下了怎樣的基調?
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②詩人用寫實和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怎樣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間的無比溫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征。
③作者通過寫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表達作者愿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
⑤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何藝術特色?
首先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恰當。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弄清以下三點:①理解本詩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熱情;②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③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信》是北師大版語文第六冊“書信”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兒童詩,作者通過替不同的對象寫信,表達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同時也說明了信是連接人與人心靈的紐帶。詩的語言簡練優美,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很好范本。
二、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語言和思維發展比較好,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掌握一些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從學生的預習看,對于小詩的學習,孩子們知道應該從詩歌的韻律(押韻)、結構(幾小節,每小節的內容)上去學習。而且也能夠根據詩的基本情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練習。本文語言簡練,內容比較淺顯,格式簡單,很受學生喜愛。
三、教學目標:
1.學會認讀生字詞“雛鳥、姹紫嫣紅”,理解詞義。
2.理解詩意,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練習仿照課文編詩歌。
4.幫助學生了解“書信”常識,使學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實感的表露,是連接人與人心靈的紐帶,激發學生的寫信熱情。
教學重點:
1、學會認讀生字詞“雛鳥、姹紫嫣紅”,理解詞語的意思。
2、理解詩意,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學生預習,自學生字。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板書課題:信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課堂預設:給誰寫信?是誰寫的?寫了什么?為什么寫?)
【針對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
(二)學文:
1.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去看一看。
① 打開課本p112,自己讀全詩,注意把音讀準。
② 分小節指名讀,正音。
③ 擊掌識字(雛鳥、姹紫嫣紅、代替、航海、風平浪靜)。
課堂預設:
雛鳥和姹紫嫣紅兩個詞語要引導學生去理解
課堂生成舉例:
師:“雛鳥”什么意思?
生1:雛鳥就是幼小的鳥。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說替“雛鳥給媽媽寫”,所以我想雛鳥就是小鳥。
師:你能夠聯系上下文去理解詞語的意思,會學習。
生2:我們每天做操,廣播操的名字叫做《雛鷹起飛》,雛鷹就是小鷹,所以我知道雛鳥就是小鳥。
師:你是聯系實際生活去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的。
生3:(班里平時能力很弱的孩子,手里拿著預習本,照著讀到)雛鳥就是幼小的鳥。
(其實在批這個孩子的預習本時,我已經發現他寫出的準確答案,也知道他是在媽媽的提示下查詞典,查到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半天沒反應過來,有可能是一時間沒有理解我問的意思吧。旁邊的同學著急了,說道:老師,我知道他是查詞典查的`,我也是查的,跟他的答案一樣。
師:瞧你們多會學習呀,懂得借助工具書,去理解詞語的意思呢!
【理解詞語的過程,更多的是通過學生不同方法的理解,要滲透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習得遠遠比理解這個詞語本身,要更有價值。】
課后反思改進:(對于“姹紫嫣紅”和“風平浪靜”的理解,可以更有語文味,與課文聯系更緊,這樣單位時間內的效率會更高)
*“姹紫嫣紅”:(課件出示精美的鮮花圖片)師:這樣的情景就叫“姹紫嫣紅”,你還懂得什么詞意思也一樣?邊讀邊想象畫面之美。【從網上下載精美的圖片,意在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詞義。進行換詞訓練,可以積累一些近義詞,豐富詞匯。】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12個一類生字,認識14個二類生字。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本課所運用的比喻和聯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采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學習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
3.通過學習本課,了解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抓住有關語句體會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
教學準備:
有關長城悠久歷史的文章,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有關長城的圖片、音像資料等。
教學時數:三課時
基礎知識:
1.生字:
(1)茫:mng
遼闊,久遠,模糊不清。
(茫茫蒼茫迷茫茫無頭緒)
(2)磚:zhuān
用土坯燒制而成的長方形或方形建筑材料。(磚頭金磚瓷磚冰磚)
(3)戍:sh
“戈”部軍隊防守(某一地方)。(戍邊戍守衛戍)
(4)邦:bāng
國。(故國安邦鄰邦邦交)
(5)憑:png
(身體)靠著。(憑欄憑借文憑任憑空口無憑憑空捏造)
(6)膀:bǎng
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肩膀臂膀翅膀)
(7)陡:dǒu
坡度很大接近于垂直。(陡峭陡坡陡然陡直)
(8)峭:qio
山勢高而陡。(陡峭料峭峭拔峭立峻峭)
(9)智:zh
見識;才識。(智慧智能智商智育智謀智勇雙全)
(10)慧:hu
聰明。(智慧聰慧慧眼)
(11)煥:hun
光明;光亮。(容顏煥發青春煥發煥然一新)
(12)敞:chǎng
張開,打開。(敞開敞亮寬敞)
2.正音字:
嘉峪(y)關崇(chng)山峻嶺蜿(wān)蜒(yn)瞭(lio)望屯(tn)兵金戈(gē)鐵馬五六匹(pǐ)馬
3.多音字:
旋xun(盤旋)
xun(旋風)
供gōng(供求)
gng(供品)
單dān(孤單)
shn(姓單)
chn(單于)
膀bǎng(肩膀)bng(吊膀子)pāng(膀腫)png(膀胱)
4.區別字:
茫()磚()邦()膀()陡()
芒()轉()幫()傍()徒()
峭()捎()戊()智()煥()
消()梢()戍()知()換()
5.解詞:
蜿蜒盤旋——像蛇爬行時彎曲的樣子。
崇山峻嶺——高而險峻的山嶺。
屯兵——駐扎軍隊。
堡壘——在沖要地點作防守用的堅固建筑物。
遙相呼應——遠遠地互相配合。
金戈鐵馬——金戈:金屬制作的戈。鐵馬:披在鐵甲的馬。揮動金戈,騎著戰馬。意指戰爭。也形容戰士們的'威武雄姿。
浴血拼殺——浴:洗。這里指渾身浸滿。全身是血,還依然奮戰。形容頑強地拼死戰斗。
故國安邦——使國家安定鞏固。
容顏煥發——容貌、臉色光彩四射。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
六、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交流預習情況,學習生字新詞,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新課。
誰去過長城?講講你見到的長城是什么樣子的?
二、看圖,初讀課文。
1。看到長城圖,你想說什么?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三、交流預習,學習生字。
四、讀文,理清思路。
1。寫了長城不但長而又壯觀。
2。寫了長城高大堅固的建筑結構。
3。寫了作者對古代人民的贊嘆。
4。寫了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熟讀課文,感悟課文的內容,體會文章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想一想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二、小組內分段學習。
第一段:說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你讀懂了什么?請抓住有關詞語來講一講。
“像一條長龍”“飛過———”“穿過———”“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屹立在———”“全長一萬三千多里”
板書:雄偉壯觀
第二段:讓我們一起走近看長城來看一看。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這段從哪些方面介紹了長城?
1。建筑材料。
2。城墻頂上的樣子。
3。垛子、射口的構造和作用。
4。城臺的樣子和作用。
第三段:
1.默讀,體會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2.為什么說長城是偉大的創舉?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3.怎么讀,更能表現我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
(1)個人讀、小組讀、齊讀。
(2)評一評他人的朗讀。
第四段:齊讀。這段是怎么贊美長城的。
1.“一個偉大奇跡”
2.“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遺產”
3.“成了——————迎接———”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描寫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完成書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聽寫所學生字。
二、讀一讀,積累詞語。
嘉峪關
浩瀚
屹立
蒼翠
陡峭
創舉
智慧
瞭望
山海關
修筑
堡壘
戍邊
豪情
遺產
城磚
凝結
三、填一填。
五洲四海、容顏煥發、油然而生、故國安邦、
遙相呼應、高大堅固、波濤滾滾、崇山峻嶺
四、讀一讀、比一比、說一說。
通過兩個句子之間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第二個句子在表達上更為具體,生動,突出了長城“長”的特點,給人以廣闊的遐想空間。
五、句子的研究。
這三句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長城的概括。在語意上來說是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
語文教案 篇7
一、材料導入
課間展示閱讀材料投影,學生自讀(名字為《讓孩子多睡會兒》)上課自然導入
二、落實重點,明確選材真實可信的范圍
1.老師引導學生一起逐步填齊24小時時間“表”:
重點內容:以“我”為中心;
標出相應時間所在的地點;
標出相應時間接觸的人;
標出相應時間的常規活動;
補充假日部分,小表作為補充。
2.分析圖表,小結選材范圍以及可以生發的主題:
地點:學校、 家中、 路上
時間:11小時---12小時—1小時
主題:友情、 師生情---親情---關愛,個人意志品質的磨練
學生嘗試回憶自己寫過的作文題目所選的題材,提出并自己把材料放進表內相應內容
學生可以把三個地點發生的'事情任意變化時間,社會生活接觸時間少,多數屬于所見所聞,感觸不多,不作為重點選材范圍,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的大社會背景,而天天奮戰的課堂、天天滋養我們的家庭是生活的二十四分之二十三,隨手可以提取題材,生發積極向上的主題。
三、 進攻難點,力求選材找到合理新角度
在“我”熟悉的領域選材,表達相應的主題,歌頌真善美,就拿到了基本分,情節語言生動一些,屬于中等偏上的作文,如果再想拿高分,就要出新。
看圖表,我們可以創新的題材已經不多,既讓人相信又是別人沒有寫過的題材很少了,可以繼續嘗試,繼續觀察,我們可以努力嘗試在同樣的主題下同樣的題材下嘗試別人沒有寫過的角度,哪怕就是一點點,也可以讓閱卷老師發現一點亮點,無形中分數就從中等又上移了一步,成為比較優秀的作文。
1老師引領全體同學歸納所寫過的作文的選材新內容、新角度
家庭:母愛—曹倩雯作文寫媽媽悄悄看化學書(新題材)
歐陽北平寫媽媽自己下班也被雨淋了但是到家了還是給孩子送傘,結果回家后細心的孩子發現媽媽發燒了,然后大量的心理描寫,接續前文大量的鋪墊。(新角度)
個人成長----宓源 寫作業堅持與否,個人意志品質磨練
學校類:
師愛:輔導——?需要新角度
學生生病,老師背著送醫院,題材不新,還可以不可以變換角度(個人認為不宜大力提倡)
友情:同學矛盾---?
“我”的成績單下來了,一個同學給自己開心,自己還誤會,然后聽說這個同學也考得不好,自己通過一系列矛盾的解除刻畫人物(新角度)
社會類
關愛:張秉義---買籃球雜志時候和遇到乞丐時的選擇,(新的角度)
張思澤--是否搭陌生人車子,被搭和要搭車兩個角度
2老師讓學生自己就同樣師愛、母愛兩個主題找新的角度
3交流、歸納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一、能用自己的法子了解九個生字,并能工整、正確地謄寫八個字,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二、能正確、流利、有情感地誦讀課文,進一步實習誦讀疑難語氣的句子,結合圖文理解本課的新詞,學著累積和應用新詞。
三、能激起孩子們索求大自然獨特征象的興致,發生密切、酷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準備:
老師:本課的生字卡片,范讀錄音帶。
門生:收集關于海洋色彩的各種資料。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進程:
第一課時
1、質疑激趣,引出課題
引入語:小朋友見過大海嗎?小朋友手里都有一張小小的圖畫紙,把你心中的大海畫出來吧!…請小朋友把你們畫的大海都貼到黑板上來,讓人人看看你們心中的大海都有是什么色彩的。
實在,大海是位風趣的魔術師,它會變出些甚么來呢?色彩是否是跟你們畫出的同樣呢?請小朋友跟教師一塊兒走進三課:大海是什么色彩。(板書、齊讀課題)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借助拼音,自由讀詩歌,找一找詩歌介紹了大海有哪些色彩。
二、同方相互證音,到達讀正確便可。老師提示:冰是后鼻韻(bing),洲是翹舌(zhou)
三、你覺得哪一個末節你已經能正確、闇練地誦讀了,就讀給全班小朋友聽。人人評斷正音。
四、選擇自己喜好的色彩和小火伴邊讀邊鉆研這類色彩是怎樣來的,有甚么特色。
3、自主合作,意見意義識字。
一、同桌合作。
(一)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高聲讀一讀。
1匹北冰洋冰凍廣闊非洲閃灼藍色
再一次正音,夸大“冰”是后鼻音,“洲”是翹舌,“藍”是邊音。
(二)互相抽查讀準字音。
選二—三個最有意思的字,說說你有甚么好辦法記住它。
引誘孩子用風趣的法子記憶生字。如猜謎語:門字里面有個活。
(三)用生字卡片或書上的生字認讀生字并會組詞。
二、識字游戲“摘果子”:看誰讀得又精確又清脆,記字的法子最奇妙,就把“生字果”送給他。
三、組詞游戲“生字開花”,八個小組,每組分一個字,看哪一個組的生遼開出的花至多。(老師事先在黑板上畫八朵花,注重畫上足足夠多的花瓣,門生把組的詞寫在花瓣里,就成了生字花)
4、自由正確地誦讀課文。
一、生自由讀。
二、師巡查,改正。
第二課時
1、溫習導入
一、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讀。
二、今日咱們繼續學習第三課——大海是什么色彩。
2、讀中有悟,熟讀成誦
一、再讀課文,找一找大海都有哪能幾種色彩?用——畫出來。
二、你覺得哪一種色彩的大海最美。找個火伴一塊兒邊讀邊研究一下。這類色彩的大海有甚么特色?它的色彩是怎樣來的?
三、實習誦讀:可以用多種問答情勢來實習誦讀。可用同桌問答,可以分組問答,也可以師生問答,可以全班問,一個小朋友答…(注重讀出問的語氣;答的一方要讀出大海的`美,對大海的愛好。)
四、引誘門生想象“火紅的太陽,藍錦緞,清澈”等詞的含意。
五、試著背誦:可以選自己喜好的末節先背,也可以用教師問門生答的情勢帶著門生背誦。
3、指點寫字。
一、先描紅,再學著把每一個字寫一遍。
二、選一個自己寫得最美的字,展現給人人看,說說你是怎么樣把它寫好的。(教師重點指點:匹字的筆順,先寫兀,再寫豎折;闊的門字斟句酌要寫大一些,才能讓活舒暢地住進去。
三、自己覺得寫得還不夠好的字再寫兩次。
4、拓展遷徙,升華感情
一、你曉得大海這位魔術師還會變出哪些色彩嗎?可以把你收集到的圖文資料展現給人人看看。
二、學習課文以后再給大海畫一幅畫,自己寫一段話介紹一下。把小朋友們的畫貼在教室的展現欄里。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德育點:了解人類探索精神的可貴之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
知識點:了解評論的文體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從事例中引出觀點、層層深入說理的特點。
技能點:繼續培養搜集、篩選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閱讀評論的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評論的文體特征。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從事例中引出觀點、層層深入說理的特點。
【教學設想】
了解新聞評論的特點。新聞評論屬于新聞文體,不屬于記敘文。教學中只要讓學生了解它的新聞性即可。
理解本文的觀點和證明觀點的方法,以及作者說理的層層深入。至于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知識,點到即可,不必花大多時間深究。
體會作者提出的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精神的精髓,培養創新意識,理解發揚這種精神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題為《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的消息,我們不僅學到了有關消息的知識,還了解了航天飛機的爆炸給美國航天事業帶來的巨大影響。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雖已成為過去,但那悲壯的場面,卻引起了人們的追思,在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這一事件引起的世界關注和震驚之余,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還是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郝銘鑒寫的《“挑戰者”號追思》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評論文章,作者由此及彼,層層深入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闡明了自己的觀點,給人以啟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必將從中獲得很深的啟示。
(二)導讀課文
1、檢查預習,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出示應掌握的字、詞的幻燈片。幻燈片一:
a、利用工具書,給下列紅字注音。
驚心動魄 座右銘 堅持不懈
b、詞語積累
①故障②開拓③啟迪④震耳欲聾⑤座右銘⑥驚心動魄
⑦高處不勝寒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默讀課文,篩選信息。
(1)認真閱讀第1段。
①文章開頭針對“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舉出什么事例,提出了怎樣的看法?
文章開頭針對“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的事實,擺出第一位參加航天飛行的“平民”37歲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蒙難的事例,提出:“雖然沒有實現上兩次‘太空課’的愿望,卻以自己的勇氣,為全世界上了驚心動魄的一課。”這種看法,不僅是對麥考利夫的探索勇氣的高度評價,高度贊揚,而且啟發人們深思:探索需要勇氣。
②段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美“挑戰者”號升空后爆炸這一事件的看法?
(2)認真閱讀第2段。
①本段擺出了哪些事例,從這些事例中得出什么觀點?
第2段列舉了以下事例:
a、“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架飛機”,是由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的,它于1903年12月17日試飛。
b、“世界上第一架載客飛機”,1908年5月15日飛行成功,10年之后開辟了第一條“倫敦-巴黎”國際客運航線。
c、“波音747”是美國制造的大型客機。
d、“空中客車”是歐洲一些國家合作制造的大型客機。
e、“挑戰者”號航天飛機。
②作者由航天飛機聯想到早期的飛機,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是為了說明從早期的飛機到今天的航天飛機,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物化,說明在航天事業的發展史上,有一大批“勇敢者”推動了航天飛機和人類太空事業的發展。
教師生發:
縱觀人類航空的歷史,可以看出,航空事業是在飛速發展的。這一切得益于飛機的發明者和駕馭者,得益于早期的乘客,因為他們具有“探索精神”、“勇敢精神”。所以,作者指出,他們這些人值得“大書特書”。相反,如果沒有飛機的發明者、駕馭者和早期乘客等一批人的勇敢精神,也就更不能有航天飛機和人類壯麗的太空事業。作者在列舉大量事實之后,進而明確指出:“從早期的飛機到今天的航天飛機,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物化。”本段結尾寫到“挑戰者”號雖已化為碎片,人類的探索精神卻得到了發揚。特別是在慘劇發生以后,曾經參加過航天飛行的美國參議員杰克·加恩和國會議員納爾遜說:“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這是何等的豪言壯語!以上的事例足以證明:航天事業需要探索精神、勇敢精神和獻身精神。
(3)精讀第3段。
①作者是怎樣進一步列舉實例說明“一切科學事業都需要有探索精神”的?
作者在“從早期的飛機到今天的航天飛機,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物化”之后,緊承第2段明確提出“不僅航天事業,一切科學事業都需要探索精神”的觀點,即全文的中心論點,并且對這種精神進行了剖析,這種精神既是創造精神,開拓精神,也是冒險精神,獻身精神。接著,列舉了大量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觀點。事例有:生物學家達爾文并沒有因為昆蟲中毒而放棄對昆蟲的考察;化學家諾貝爾也并沒有因為炸藥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學試驗;俄國物理學家利赫曼和羅蒙諾索夫在研究雷電時,利赫曼教授觸電隨之倒地,然而,羅蒙諾索夫在給利赫曼念完悼詞之后,又繼續開始冒著生命危險揭示雷電的奧秘。
②第3段,舉例:從航天事業轉到一切科學事業;說理:從探索精神深入到冒險精神。文章說:“探索者總是面對著未知的世界,每前進一小步都會增加一百倍的艱險,因此這種精神既是創造精神,開拓精神,也是冒險精神,獻身精神。”
(4)認真閱讀第4段。
①這些事例說明,一部科學史證明一條定理:為了開拓,必須冒險。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同樣需要探索精神。體會作者又是怎樣論述這一點的呢?請找出證明這一觀點的理論論據和表明觀點的句子來,在原文中勾畫并做旁批。
理論論據有:
a、引用我國偉大詩人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長又遠,我還要上天下地去尋求。古人尚且有這種探索精神,我們怎能不受到啟迪和激勵!
b、引用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的話:“馬克思主義要求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從而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
這些理論論據進一步證明:研究社會科學,任重而道遠,作為探索者,特別是21世界的探索者,自應抱高度負責的態度,既要有乘坐航天飛機的勇氣,又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并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探索的`成果。這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充滿信心的標志。我們堅信:人類的探索精神是不滅的。
②第4段,舉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說理:從自然科學者需要探索、冒險精神深入到一切科學工作者都需要這種精神。文章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應該成為全體科學工作者的座右銘。”
如果沒有層層深入的說理,只是不斷的舉例,那么,就有堆砌事例之嫌,反而使人感到羅嗦、龐雜,同樣,如果沒有一層層地舉例,只是層層深入地說理,這“理”缺少事例的依托,就會顯得空泛無力。只有由事即理,事理結合,文章才血肉豐富,富于活力。
3、整體感知。
(1)人類探索精神的可貴之處及其發揚這種精神的意義。
人類探索精神的可貴之處表現在:推動了航天事業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步。作者認為:能否積極地為探索者創造條件,激勵和振奮探索精神,并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探索成果,是社會是否文明、國家和民族是否充滿信心的標志。這正是我們要發揚探索精神的意義之所在。
(2)討論,請結合以上內容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
本文十分符合新聞評論的要求,它先陳述事實然后提出觀點,先擺三個月前報道的新聞事實,接著由飛機聯想到早期的飛機,又由航天事業聯想到一切科學事業,由自然科學聯想到社會科學,然后從大量實例中得出觀點。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對本文作者的思路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初步掌握了短評這種文體的知識。
(四)布置練習
課外就生活中遇到或聽到的一件有意義的重大事件寫一篇短評。
【板書設計】
“挑戰者”號追思
郝銘鑒
新聞: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
評論:航天事業需要探索精神
自然科學需要探索精神
社會科學需要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座右銘)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經典教案07-18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3-05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10-10
優秀語文教案 小學教案語文05-11
語文勸學教案09-21
(精選)語文教案09-25
語文教案12-17
語文古詩教案10-17
語文教案12-25
語文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