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8篇【合集】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案 篇1
課前透視
這篇童話故事主要寫兩只小松鼠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的故事。文章語言輕新明快,情節生動,引人入勝,深受兒童喜愛。通過讀文學生領悟到我們在向大自然索取時,一定不要忘記回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園。
一年級學生對新奇事物好奇心強,又非常喜歡小動物,所以課文內容強烈地吸引著他們。另外學生以前有一定的識字和朗讀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方法遷移,培養他們自主識字和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
1、認識 聰、活等11個生字,會寫以、后等6個字。
2、在讀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環保行為,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復述童話。
3、愿意參加植樹活動或樹木認養活動。
教學重點:
讀文理解小松鼠的聰明活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信息資料:
1、課件或掛圖、生字卡片。
2、學生繪畫用具及搜集的有關小松鼠的資料。
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猜謎語。猜猜這是什么動物?(出示謎語:形狀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樹枝上,忙著摘果子)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與小松鼠有關的童話故事。
2、啟發談話。你們喜歡小動物嗎?誰能說說他是什么樣的?(板書:松鼠)你們對小松鼠有哪些了解?(板書:松果)小松鼠和松果之間會發生什么事呢?
對話平臺
自學(尊重學生個性需要,激發主動識字的愿望)
1、學生自由讀文,思考: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自己想辦法解決。
2、指名讀文,重點評價字音;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讀準字音。
(識字能力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或適合的方法識字,逐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
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生字詞)
1、出示生字詞:說說你在哪見過他們?你是怎樣記住的?
2、結合文中句子認讀詞語,教師相機引導。
(1)聰、活潑:讀文中的句子。我們同學中誰是這樣的孩子?
(2)如果、總:讀文中的句子。你還能用如果說句話嗎?
朗讀(充分讀文感知,體會小松鼠的情感變化,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
1、重點指導24自然段:從哪里看出小松鼠聰明活潑?學生思考讀文。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練習讀文。教師范讀,師生、生生分讀陳述句和小松鼠心里想的話。
3、采取多種方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討論(小組交流感受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為美,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間有什么關系?
寫字(引導學生掌握書寫技能,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寫字能力)
1、認讀以、后、更三個字。
2、征求學生意見找出最難寫的字,教師范寫指導,學生練寫。
評價(師生互評不僅培養學生對寫字的評價能力,還提高了審美情趣)
1、評教師。老師范寫的'字請同學評價。
2、生互評。學生互相評價打等級,如果不滿意可以重新書寫再達等級。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復述(采用適合學生的方法開展復述競賽,積累并發展學生的語言)
1、反復讀文,練習說說課文的內容。
2、指名復述:引導學生按照吃松果想松樹-種松果長松樹的順序進行復述。
(先鼓勵學生交流適合自己的復述方法,如果復述實在有困難,教師再引導學生按照上面的順序進行復述)
繪畫(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想象思考:以后這里會是什么樣呢?小組討論互相議一議,說一說。
2、以畫未來為題,學生自由的畫一畫,可以畫想象中未來的松林,也可以畫想象中自己居住地方的未來。
實踐(課內外緊密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1、有條件的同學和爸爸媽媽一起種一棵小樹。
2、除了松鼠外,你還了解哪些小動物?請上網或到課外書中查一查。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此環節設計注意挖掘課外學習資源 ,不僅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而且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查找搜集資料的能力)
寫字(引導學生體會漢字之美,激發寫字的愿望)
1、觀察。學生自己觀察主、意、總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書寫。教師重點指導心的寫法,學生練寫。
3、展示:小組內互相展示自己的字。
評價(多種評價使學生學會審美,提高書寫的質量)
1、自評。說出自己寫的字中最滿意和最不滿意的地方。
2、互評。要提出中肯的希望。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主意:辦法。
蒙蒙細雨:雨點很細小。
茂密:文中指松樹林茂盛而繁密。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與《竇娥冤》一文的學習相結合,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鑒賞富于文采的曲詞:
(1)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2)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
3、欣賞崔鶯鶯的形象,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四、美育滲目標
把握、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學法指導
1、從分析情節入手,了解鶯鶯的心理變化,從而準確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按情節可把全折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通過三支曲子,寫出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是長亭餞別的場面,通過八支曲子,寫出崔、張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心理,突出了鶯鶯重愛情而輕名利的反抗精神。第三部分是臨別叮囑的場面,用六支曲子寫出鶯鶯對張生的關心與擔心,關心的是他身體,擔心的是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進一步表現鶯鶯對功名利祿的輕視。第四部分是分手后的場面,用兩支曲子,寫出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苦。
2、選擇幾支曲子,反復誦讀,了解所用的修辭方法,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可把幾支描寫秋天景色的曲子【端正好】【脫布衫】【一煞】集中起來讀,然后作兩種比較:一是與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描寫秋景的詩句對比,看看所選取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二是將這三支曲子描寫的景象對比,看看景物特點和表達的氣氛有何不同。
一、重點、難點
把握、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二、解決辦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應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鑒賞的訓練。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要求學生梳理劇情,并重點賞讀這出戲開頭的三支曲詞和結尾處【一煞】、【煞尾】兩支曲詞,體會曲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2、第二課時,重點賞讀自【脫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詞,體會曲詞中反映的鶯鶯的心理活動,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大致了解劇作及課文節選的這一折戲。
2、重點賞讀【端正好】、【一煞】、【煞尾】和【叨叨令】等幾支曲詞,體會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
二、整體感知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這在元雜劇中是頗為少見的(全劇劇情可參看課本題解),《長亭送別》也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著劇情的發展,鶯鶯終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接下來便是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并說考不取功名便“休來見我”,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西廂記》是膾炙人口的藝術杰作,同學們是從什么時候起知道這部作品的?讀過哪些與《西廂記》有關的書,是否欣賞過相關的影視戲曲作品?
(學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課文學習的正題即可。)
2、梳理劇情:《長亭送別》寫鶯鶯、紅娘、老夫人到十里長亭送別上京趕考的張生,鶯鶯是最重要的劇中人,據此可把課文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叨叨令】結束):赴長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邊靜】之前):長亭別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臨別叮嚀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劇終):長亭別后
3、賞讀曲詞【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學生先背誦,后作賞析。提問:這支曲子在修辭上有什么特點?是怎樣渲染出劇中主人公的離愁別恨的?
(曲子句式既整飭又參差錯落,前3個三字句構成對偶、排比。后又各有一個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點明送別的季節,以景襯情。后二句用設問手法,說是“離人淚”“染霜林醉”,一“染”一“醉”,寫得極有分量。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人凝重的離愁,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4、與【端正好】對比,賞讀劇本末尾的【一煞】、【煞尾】。
提問:和【端正好】一樣,【一煞】和【煞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評點這兩支曲子時說:“末二曲寫張生去后鶯鶯的悵惘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虛情實寫,正語反詰,俱臻妙境。”試說說你對這段評語的理解。
(“虛情實寫”,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動的`景物來傳情。這兩支曲子寫夕陽殘照、青山疏林、淡煙暮靄、秋風馬嘶,我們仿佛看到鶯鶯滿懷凄楚,悵然癡立,目送張生轉山坡、出疏林,“離愁漸遠漸無窮”,此時的滿目秋景,都是鶯鶯悲涼心境的外化。【煞尾】的末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便是“正語反詰”,即用反問句抒寫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正面直說,更顯得激越真切。)
5、與以上三支曲子對比,賞讀【滾繡球】和【叨叨令】。
提問:這兩支曲子主要寫什么?有人說,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這樣的曲詞,才可以稱為“絕妙好辭”,【滾繡球】與【叨叨令】便相形見絀,你的看法怎樣?
(【滾繡球】仍是鶯鶯的內心獨白,借去長亭途中的景物,從正面刻畫鶯鶯與張生難以離舍的復雜內心世界。【叨叨令】由紅娘的問話引發,敘說動身前無心打扮的原因,沒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關于曲詞的評價,【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詩宋詞精美語句固然堪稱“絕妙好辭”,而【滾繡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這兩支曲子使用對偶、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寫得也很生動真切;同時,又更多地融口語入曲,語言通俗,才能使演員宜于演唱,聽眾容易接受,雅俗共賞。【叨叨令】多用疊詞、襯字,更能體現口語化的音韻美。有時委婉含蓄,有時盡情傾瀉,兩種曲子風格各異而能統一,正是王實甫才具超群之處,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總結、擴展
本課時我們只重點賞讀了五支曲子,對課文華美典雅、富于文采的語言已多有領會。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圣手,他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語言大師,曲詞艷麗典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矯揉造作。下一課時,我們將進一步賞讀其余曲詞。
課后作業
1、復習已講析、討論的五支曲子,進一步作吟誦體味。
2、誦讀自【脫布衫】至【二煞】等十四支曲子,體會其中反映出的鶯鶯的心理活動與思想性格。
附:板書設計
劇情分析曲詞賞讀
一、(【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別途中【端正好】:濃色重彩以景寫情
二、(【脫布衫】至【朝天子】)長亭別宴【滾繡球】:借景抒情哀婉動人
三、(【四邊靜】至【二煞】)臨別叮嚀【叨叨令】:口語入曲通俗真切
四、(【一煞】至【收尾】)長亭別后【一煞】、【煞尾】:虛情實寫正語反詰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與前一課時的內容相結合,本課時重點賞析課文二、三部分的曲詞,進一步把握曲詞的藝術特色,并對鶯鶯這一形象作分析評價。
二、整體感知
與課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寫鶯鶯、張生在長亭別宴上的表現。張生趕考,鶯鶯送別,表現了二人之間的真摯愛情,更反映出鶯鶯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對此,應通過曲詞的賞析,用心體會。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吟誦、賞讀曲詞,教師作適當解說。
2、進行課堂討論。
問題討論一:自【脫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脫離長亭送別的具體情境,也仍舊體現了情景交融的特點。哪些曲詞體現了這一特點?
(在敘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脫布衫]的“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把整個離宴用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與寓情統一。又如【四煞】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黃河與西岳華山,也被用來作離愁別恨的陪襯。還有【四邊靜】的“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把席殘人散、兩人相別的人物活動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景之中,氣象闊大,使人如在畫里,歷歷在目。)
問題討論二:鶯鶯是重愛情輕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詞中體現了這一點?
(在鶯鶯心目中,金榜題名,并不是愛情的前提與基礎。如在【朝天子】中,她稱上朝應考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在【二煞】中說“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在【幺篇】中說“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些言語,與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態度形式鮮明對比,是鶯鶯叛逆性格的體現。)
問題討論三:雖然張生一再表白自己不會再在異鄉拈花惹草,但鶯鶯卻總擔心他“停妻再娶妻”,故而一再試探、叮嚀,駕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始亂終棄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實際上,作為《西廂記》故事雛形的《會真記》(唐元稹作)和《鶯鶯歌》(唐李紳作),都將張生描寫為始亂終棄的薄情文人。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她對愛情的執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是單純的兒女情長。)
問題討論四:課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細節生動,描摹逼真處甚多,試舉你最喜歡的曲子作說明。
(此題無統一答案,可由學生自由發揮。如【滿庭芳】、【快活三】、【朝天子】的細節描寫,【耍孩兒】、【四煞】的夸張對比等,都很突出。)
總結、擴展
《西廂記》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華美典雅的語言,稱它能代表元雜劇的成就,絕非過譽之詞。而且,不僅《紅樓夢》中的寶、黛愛讀《西廂記》,今天讀它也還有現實意義。當代作家李存葆,便為《西廂記》寫下了他感悟人類情愛的長篇散文《飄逝的絕唱》。
問題討論:
李存葆在《飄逝的絕唱》中說,當代世界,“暴力對美色的霸搶遠未結束,權力對美色的侵吞仍顯貪婪”;以金錢為媒,“用鈔票鋪設婚床”的現象更為多見。你思考過這些問題嗎?作為已步人青春期的年輕人,你認為什么樣的愛情觀才是正確的?
(社會丑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必隱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讓年輕人早一些接觸“愛情觀”問題亦無壞處,可避免他們在獨立面對生活時的迷失。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導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們美好情操道德的形成與堅守。)
課后作業
1、選擇最喜歡的一支或幾支曲子,背誦出來,并把它改寫成現代詩。
2、課后閱讀《西廂記》全劇劇本。
3、閱讀李存葆《飄逝的絕唱》,寫一則讀書筆記。(李文原載20xx年第3期《十月》,《散文·海外版》等多種報刊轉載,并收入《20xx年度中國散文》等文集)附:板書設計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宋、濤、陳、丹、趙、藝”這7個認讀的生字,會寫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
3、啟發學生善于觀察,勤于動腦,做生活上的有心人。
教學重難點:
1、認識本課7個要求認讀的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聽辨聲音引入風
師: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畫。(出示課件1)請同學們聽聽畫上的聲音,都是什么聲音呢?
⑴指名回答 師:對,是公雞的叫聲,再聽聽。
⑵點擊“鳥”的聲音,學生猜答。
⑶師:這個呢?(點擊“風”的聲音)
師:對了,是風先生來到我們的教室了。(板書:風先生的簡筆畫)
2、揭題
師:風看不見,摸不著,他藏在哪兒呢?有三個心靈手巧的小朋友,不但能找到風,還能把風畫出來!想知道他們是誰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5課《畫風》(板書:畫)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一起把課題讀一遍(生齊讀課題)
出示課件2:讀課文之前,請同學們看一下自讀要求,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再把文中這7個認讀的生字圈出來,多讀幾遍,能做到嗎?
2、學習七個認讀的生字
師:文中的小朋友看你們讀得這么認真,也想和你們交朋友,他們來了!(出示課件3)
⑴與文中的小朋友打招呼,問聲好。
⑵師:誰能借助拼音讀出哪個小朋友的名字?(指名回答并齊讀)誰還能當小老師領著大家讀?(注意:“趙、陳”是翹舌音,“宋”是平舌音)
⑶出示課件4
師:沒有了拼音,還會讀嗎?(全班齊讀)
⑷出示課件5
師:找一找在生活中“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哪里見過?
“陳”:耳東陳(是識字的好方法)
“濤”:海濤、波濤(哦!“濤”跟水有關系)
師評:原來這些字你們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呀!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這個呢?(拿出“顯”的卡片,讓學生接讀)
⑸識字鞏固環節
師:誰能從課文中找到含有“顯”字的句子讀一讀,誰來?(指名讀)
老師這兒有許多精美的卡片,還想要嗎?(想)想,就看你們的本領了!
“趙、宋”:要求學生能說出識字的方法
“藝、丹”:要求學生能組詞
3、寫字教學
⑴出示“丹”的錯別字圖,讓學生進行糾錯
師評價:你觀察得真仔細!
⑵出示烏云圖,讓學生認讀(老師故意把“烏云”寫成“鳥云”)再進行糾錯
⑶范寫“丹”和“烏”
注意:“丹”的“一”要寫在橫中線;“烏”的“豎折折鉤”要一筆寫成
⑷師巡視輔導,相機表揚寫得好的同學
三、初讀課文
1、讀課文,找出三個小朋友畫風的句子
師:生字會認了,課文一定讀得更好了。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找出宋濤、陳丹、趙小藝是怎樣畫風的.?(讀完評價)
2、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一)理解趙小藝畫風的句子
過渡:請一位個同學說說趙小藝是怎樣畫風的?
⑴指名回答(出示課件6),再指名讀
⑵用動作表現“眨”字,注意正音。
⑶理解趙小藝為什么這樣畫風
師:趙小藝眨眨眼睛,想了想,這時候,她在想什么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全班再交流)
師評價:趙小藝真是個善于思考、勤于動腦的好孩子。所以,她第一個說“我能!”
⑷師示范三種“我能!”的讀法,指導學生讀出自信的語氣
⑸全班表演讀
(6)出示課件7,問:趙小藝還畫了什么?
(7)指導朗讀
(二)理解陳丹和宋濤畫風的句子
⑴出示課件動畫
師:風先生來了,三個小朋友的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師:發現了什么?指名回答并相機板書貼出旗子、風車圖)
⑵指導朗讀陳丹畫風的句子
①出示課件8
師:噢!老師聽出來了,小樹彎彎的!(貼出小樹圖)
②再指導朗讀
⑶指導朗讀宋濤畫風的句子
①師:宋濤也把風畫出來了,快和同桌一起讀一讀吧!(出示課件9)
②讀好“斜斜的雨絲”
③小組分角色朗讀、全班分角色朗讀(出示課件10)
3、師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老師也看到風了。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了七個認讀的生字,還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
4、說說風,培養想象力
過渡:讓我們把風車轉起來!
⑴指名玩風車,在玩中觀察風
師:其余的同學要仔細觀察,看看誰能在他們身上找到風?
⑵想象風
師:現在老師要帶你們去別的地方找找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風來時你看到什么景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出示課件11)
師口述:風先生邁著輕輕的步子走來,他躲在我們的教室里,他藏在小朋友的身上,他在你家的陽臺上,他走在碧綠的田野上,他來到無邊無際的大海!
⑶說說風,指名回答。
四、作業超市(出示課件12)
喜愛朗讀的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喜愛觀察的你:找一找生活中的風。
喜愛想象的你:想象一下風還會是什么樣的?
喜愛畫畫的你:把你找到的風畫下來。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一、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二、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后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后認得準。
三、拓展應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指一指、說一說,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讓學生轉換位置后說一說,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2題。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學生獨立擺一擺。
(2)小組內相互檢查擺得對不對。
(3)小組采取互幫活動,把小朋友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
3、“想想做做”第3、4、5題。
情境1:有幾只小動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也高興地趕來了。(投影演示動物圖)
小朋友,你能說說這些動物之間的位置關系嗎?
小組討論后匯報。
情境2:小動物們為了答謝小朋友說出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想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它們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來排排隊。
上來排隊的小朋友分別說一說,我前面有幾個同學,后面有幾個同學?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據冰箱里物品擺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說一句話嗎?
情境4:最后,小動物們還邀請小朋友去看電視呢!(投影演示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學知識說一說它們的位置關系嗎?
小組交流后匯報。
四、總結評價
1、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到哪些本領?
先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再告訴大家。
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種物品間的位置關系說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總評]
認位置這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場景里體會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里的簡單問題。具體地講,這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2、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描述物體所在位置,不但培?養了學生用上下、前后等詞描述物體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
3、選用了觀察、討論、游戲等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中主動探索位置關系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4、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能力培養。如小組同學相互檢查擺得對不對;小組成員間開展互幫活動,把擺得不對的地方糾正過來等等。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敘中有議,敘議結合的寫法;
2、繼續培養速讀的能力;
3、懂得不忘記過去老一輩的苦難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1)學習邊敘邊議,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理解"我"對養菜的特殊感情。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流傳著。三月三,地菜煮雞蛋"的說法。地菜就是薺菜,在很多年紀稍大的人心中,這是一種很好吃的菜·現在吃過的同學不多。這是我國的一種民俗。養菜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們今天的口味,這是一一種有苦味的草,但在幾十年前的舊中國,它卻是窮人的救命草。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挖養菜》,就反映了這種生活。
作者簡介。
張潔,當代女作家,1937年生于北京,從小被父親遺棄,靠母親撫養長大,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改革開放之初,她發表了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尸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引起強烈反響,被認為是思想解放在文學界的反映。她的'《森林里來的孩子風誰生活得更美好風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8年、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總之,這是一位在當代文學界很有影響的女作家。
三、教師范讀課文。
要讀出感情,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特點。
四、自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本文寫了哪幾件事?
3.通過敘述這幾件事,表現了一個什么樣的主題?
4.我們從文中得到什么啟示?
明確答案(或提示):
1.線索是"挖芥菜"。
2.寫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慘遭遇;童年挖芥菜的美好時光;解放后與孩子們挖芽菜、吃芥菜。本題允許學生提出更多的答案,如四件事、五件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主題是要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邊的幸福生活。
4本題應該允許學生自由發揮,可以切中一點,不計其余。
五、組織討論。
圍繞"代溝"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討論。作者的感情可以理解,但兒女們的做法亦無可厚非,可以選中一個切入點,有針對性地聯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注意理解當代學生的心態,要知道,這一代人恐怕連遷就的筷子都不會伸出去,但這未嘗不是好事,我們不應該總想著把自己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強加給下一代。
六、找出文章中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的句子。(目標1)
張潔的散文自成一體,很有風格,語言清新、流暢,富有表現力,情文并茂。
1.體會夾敘夾議的寫法。
可以以文章第一部分中的"不敢回家"和第二部分中的"兒女們不愿吃芥菜"為例.指導學生體會其中敘議結合的寫法。
2.學習作者高超的語言技巧。
可以以文章第8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為例,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體會作者高超的寫法技巧和語言能力。
七、寫作訓練。
根據自己的體驗,聯系課文,圍繞"什么是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這一中心,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的指導,不要束縛學生的思路。
八、教師小結(思想教育)
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夾敘夾議,寫一位關心兒女成長的母親。回憶她童年時代的苦難,向孩子們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薺菜"為線索展開廣泛而充分的聯想,希望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消除兩代人的隔膜,與孩子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們能珍愛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樣才會得到幸福。
九、布置作業
A、完成練習四。
B、完成練習二(揣摩語句)
D、 圍繞"什么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這一中心,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十、說課精要:學生解答問題時,讓他們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指導,不要束縛學生的思路。
十一、教學結構:導入--簡介作者--范讀--提問--交流--討論--自由發表意見--寫作訓練--小結。
【教學總結】
本課教案設計的得意之處,首先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從了解“饞丫頭”的故事中,體會“我”所經受的生理和物質的苦痛;通過被追打一事,體會“我”所經受的精神的苦難,從而進一步理解精神的苦難甚于生理和物質的苦痛。其次,對于在文中起到提綱挈領作用的“我對薺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這句話的理解,遵循作者寫作的思路,充分體會完前文的鋪墊,再去體悟,這樣,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才更加到位和深刻。不足之處是:文章對比的寫法,夾敘夾議的語言,在課堂上沒能夠透徹的處理。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生字,會寫要求會寫的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和積累詞語。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發探究科學奧秘的愿望。
教學重點:會認1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2個詞語。
教學難點:對恐龍滅絕原因的想象,并產生探究愿望。
教學類型:新授課。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發學生了解和研究恐龍的興趣。
2、同學們想知道恐龍滅絕的原因嗎?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么說的。出示課題,恐龍的滅絕。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課文,糾正字音。
3、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檢查認讀。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大家共同解決。
三、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思考: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告訴了我們幾種說法?
2、你贊同哪種說法呢?
3、認識省略號“……”
4、理解難懂的詞語。如:“躲避”、“耐不住”、“枯萎”等。
5、課后收集有關恐龍的資料。
四、小結
恐龍的滅絕至今還是個謎,希望同學們長大后能把它解開。
第二課時
一、復習
朗讀課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讀一讀。
二、識字寫字
1、出示認讀字卡片。
(1)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說說怎樣識記這幾個字。
2、出示本課要求寫的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1)用字組詞,護詞,理解字義。
(2)重點指導較難或易寫錯的字。
“染”字上半部右邊的“九”字,不要多加一點。“謎”字先寫“讠”,再寫“米”,最后寫走之兒。注意“寒”字的書寫。
三、積累詞語
1、完成課后練習“讀讀抄抄”。
2、積累:宏大、躲避、塵埃、枯萎、書籍、遮住、耐不住
3、試著用上面的詞語練習說話。
4、學會積累,更要學會運用。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布置
六、板書設計
七、課后反思
語文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交流資料
1.提問: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季)對,春姐姐來了,她給我們帶來了最美的禮物,那就是美妙的春雨。(出示春雨的課件)看,這就是春雨,聽,這就是春雨的聲音,滴滴滴,多么動聽啊!
2.揭示課題:春天的小雨滴滴滴(齊讀課題)
讀了課題,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能把你課下搜集到的贊美春雨的圖片或名句,與大家分享一下嗎?(引導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最喜歡的春天入手,自然地引出春雨這個話題。充分體現語文無處不在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搜集關于春雨的資料,匯報交流,初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二、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1.(出示課件)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聽清生字的讀音。
2.讓學生自由讀文,畫出生字和自然段,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指名分段讀文,學生評議讀書情況。
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設計意圖】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和節奏,在互相評價中共同發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聽邊思考,正確評價他人。
三、學習生字 交流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并糾正生字讀音。
2.提問:你是怎樣認識這些字的?還有哪些字不認識或者認識起來有困難?指導學生說出識字方法,互相交流。
3.組詞。注意引導學生區別形近字或同音字,如“篷”和“蓬”、“啼”和“蹄”等。(可出示課件幫助學生記憶)
【設計意圖】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四、引導質疑 梳理問題
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邊讀邊思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課文題目上用“滴”字為什么不用“嘀”?為什么說“整片樹木仿佛成了一座音樂廳”?等等。教師歸納、整理,梳理出重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教學。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讓學生學會質疑,主動質疑,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五、觀察字形 指導書寫
1.出示要求寫的13個字,指名讀。
2.觀察:在寫這些字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如:滑、敲、播等字的筆順和與其它形近字的區別)
3.師范寫比較難寫的字,學生練寫,每個字寫三個。
【設計意圖】練字貴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數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質量上的要求。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盡量寫好。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營造氛圍
同學們,你們聽到過春雨的歌聲嗎?你能學一下春雨的聲音嗎?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本冊教材的第一篇課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板書課題)就讓濃濃的春意吹進我們的教室,就讓我們一起聆聽春天的小雨給我們帶來的`美妙的歌聲吧!(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新課開始,通過春雨的聲音引入話題,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其中,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亢奮狀態而積極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
二、探討交流 理解感悟
這場雨已經下了很久了,我們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聽一聽,看一看吧!同學們小聲讀一讀課文,說說春雨美嗎?美在哪里?可以邊讀邊想邊畫,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自讀自悟,在討論交流中發表自己的見解。)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書邊思考,學會自主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教學中應該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設計學生活動時間
1、出示課題看課題你能知道這篇課文是寫什么的嗎?我們學過很多寫雨的詞語、詩句、諺語等等,誰能說說?這么多描寫雨景的詞句,展現了雨的不同的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欣賞山雨。齊讀課題。
2、課前大家都預習課文了吧?請同學們自己快速的閱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些什么?誰來說說?這篇散文用優美抒情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你喜歡嗎?
3、讀讀課文,把你最喜歡的句讀劃出來,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象畫面,再把你讀后的感受跟周圍的同學交流交流。老師巡視指導。
4、誰想把你喜歡的地方讀給大家聽聽?
a.指讀你能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嗎?你是從修辭方法的角度來感悟的,很好。還有沒有同學從其他角度感悟,你來讀一讀?指讀你能從內容方面來感悟,也很好。還有補充?指讀雨風雨交加、大雨傾盆、小雨沙沙、細雨蒙蒙、陰雨連綿、春雨貴如油、多少樓臺煙雨中……——《山雨》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試著歸納主要內容。這篇課文寫了山林中美妙的雨景。學生邊讀邊批劃,讀后小組交流閱讀感受。①“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由遠而近”因為作者用了一個比喻句,把雨聲比作一曲無字的歌謠,很生動。我也喜歡這一段是因為作者把山雨來時的情形寫得十分逼真,雨聲越來越近、越來越響、越來越清晰。讀了這一段我感到作者很喜歡山雨,因2’3’5’17’
教學設計學生活動時間
你是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還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真棒。很好。我們在以后學習的過程中,也要試著從不同角度去體會。
b.你還喜歡哪個地方,讀一讀?師生共創讀的多種方式:指讀;評讀;自由練讀;邀請讀;想象讀;引讀(見右,師讀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小聲跟讀;齊讀;男讀;女讀;領讀;背讀;小組賽讀;配樂讀;……
5、小結:多美呀!作者用生動的描寫、優美抒情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幅清幽雅致、令人神往的山林雨景,處處洋溢著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為,我們平時聽到雨聲是普普通通的,而作者聽起來卻“像一曲無字的歌謠”,可見作者對山雨之喜愛。我還從寫作順序的方面看,作者是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寫雨聲的。
②“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巖石、樹葉、綠草比作琴鍵,把雨絲比作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作優雅的小曲,寫出了雨的音樂美,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
③“陽光下,山林的色彩……我的心胸。”山雨中的綠是“水淋淋的嫩綠”,“綠得耀眼,綠的透明”。我們以前學過《西湖的綠》,那里的綠給我的感覺是靜態的;而山雨中的綠是跳躍的、流動的,無處不在,流進我的眼睛和心胸,仿佛作者已經融在山雨之中。……
教學設計學生活動時間
6、對于這樣美的文章,我們在陶醉地讀過之后,可以把喜歡的句段積累在積累本上,也可以積累課外的寫雨景的好句佳段,還可以根據課文搞點小創作。如果你意猶未盡,盡可以再把你喜歡的地方美美地讀一讀。7、把你積累的內容跟大家交流交流?文章雖然只能欣賞到這里,但美的感受卻令我們回味無窮……自由積累我積累了文中的好句佳段,“……”我積累了課外的寫雨景的佳段,“……”我學習文中第x段的寫法,自己寫了一段小練筆,“……”(師生共評)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經典教案07-18
優秀語文教案 小學教案語文05-11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3-05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10-10
語文寫作教案11-03
語文草原教案11-30
語文《氓》教案11-13
語文母雞教案07-20
語文《畫》教案07-21
【推薦】語文的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