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個人工作總結(jié)
總結(jié)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jīng)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通過它可以正確認識以往學習和工作中的優(yōu)缺點,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jié)吧。但是總結(jié)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學個人工作總結(jié),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對于中學生而言,生物實驗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他們使用常見實驗儀器、器材和藥品的能力,以及對實驗流程進行理解、分析實驗結(jié)果、處理異常情況等方面的能力。
一、讓學生明確儀器的原理和藥品的特性,是培養(yǎng)學生使用它們的能力的基礎
應該知其所以然,對儀器的原理、藥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來就會帶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學生對低倍鏡和高倍鏡的選擇上。經(jīng)常不能根據(jù)觀察對象的特點和觀察目的進行合理的選擇來使用,學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驅(qū)使和對低倍鏡、高倍鏡特點的無知,總是一上來就用高倍鏡,認為高倍鏡總比低倍鏡觀察清楚,是由于學生不了解顯微鏡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鏡放大倍數(shù)大,但所看到的實際面積小,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鏡適宜觀察局部和細節(jié),適宜觀察材料的整體結(jié)構(gòu)。以及尋找觀察目標,只要學生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確選用低、高倍鏡。由低倍鏡換高倍鏡時,如果圖像不太清晰。只需調(diào)節(jié)細準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圖象了,至此學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確使用高倍鏡。如果鏡中有污染的花斑或異物。就會影響對微細結(jié)構(gòu)的觀察,清除花斑或異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個方面,首先應確定污染物在目鏡、物鏡還是裝片(或切片)上。因此應讓學生了解目鏡在鏡筒上可用手做圓周轉(zhuǎn)動,裝片(或切片)在載物臺上可用手向任意一個方向移動或用移動器上下左右移動。如污染物在裝片(或切片)上,移動裝片(切片),污染物則隨之移動而反方向移動。
在明確學生實驗中藥品的使用能力方面,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改寫: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可以讓學生了解龍膽紫或洋紅是一種帶正電荷的染料,可以與染色體結(jié)合。同時,學生還需理解堿性染料是指其有色離子是陽離子,而不是染液的pH呈堿性。這樣引出一個問題:醋酸起什么作用?學生應當了解2%的醋酸是染料的溶劑,在染色時能增加細胞的通透性,從而使離子進入細胞核內(nèi)染色體,而不引起細胞膨脹。此外,在觀察根對礦質(zhì)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xiàn)象時,教師應讓學生知道自來水中含有許多陽離子,這些陽離子可以將已經(jīng)交換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置換下來,導致根的顏色變淺,并影響實驗結(jié)果。因此,學生需要明確為什么要用蒸餾水沖洗根部的浮色,并且了解所用的蒸餾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葉綠體色素方面,學生應當了解葉綠體色素是一種有機物,可以溶于有機溶劑。此外,學生還需了解葉綠素中的鎂(Mg)易被葉子細胞液內(nèi)的某些有機酸的氫(H)取代,從而形成去鎂的葉綠素,這會影響對色素的觀察。因此,學生需要明確為什么要使用丙酮作為提取劑,為什么一定不能讓層析液超過濾紙上的濾液邊緣,以及為什么在研磨前要加入少量的堿性鹽(如碳酸鈣)。當然,學生只有在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后才能靈活運用它們。
總而言之,教師要善于把實驗儀器及藥品性質(zhì)、使用原理講清,這對提高學生使用它們的能力大有好處。
二、培養(yǎng)學生善于分析實驗程序
一個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是設計人員長期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學生實驗中,不能單純地用實驗指導進行“而要指導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一個處理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lián)系,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研究事物的方法。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10%HCI解離→漂洗→染色→壓片。要讓學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I溶液中是為了溶解細胞間的果膠質(zhì),使根尖細胞間變得松散,否則根尖細胞很難壓散,通過10%HCI的處理,使細胞迅速死亡,讓細胞分別保留各自的分裂狀態(tài)。漂洗是為了沖洗解離液(10%HCI),否則影響染色效果。又如用龍膽紫或醋酸洋紅溶液染色的目的是,這兩種染料易使細胞核內(nèi)的染色體著色,從而增大細胞核與周圍部分的反差,便于觀察染色體分布和變化,壓片的目的是使細胞分散開,否則光線無法透過會影響觀察。加清水是起潤滑劑和利于細胞分散的作用,壓片時,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與蓋玻片直接觸壓,會將極薄的蓋玻片壓碎(在鏡下觀察前應將載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讓蓋玻片移位)。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制備濾紙條時,應讓學生了解將濾紙剪成長10厘米是因為胡蘿卜素在紙條上擴散的距離約為9厘米左右;寬1厘米是利于劃出齊而均勻的濾液細線,去兩角為了使層析液在紙條上擴散速度均衡,在距去兩角的一端1厘米處用鉛筆畫一橫線,目的是為劃濾液細線提供參照線并且防止層析時在盛有3毫升層析液的燒杯(100毫升)中,濾液細線被層析液沒及。劃濾細線時還應讓學生知道干燥后重復劃2—3次,是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數(shù)。
三、培養(yǎng)學生善于分析實驗現(xiàn)象
在實驗中,常常存在著只關注實驗最終結(jié)果的記錄,而忽略對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某些現(xiàn)象的記錄,偏重于結(jié)果而不重視對結(jié)果的分析,更注重對成功實驗的確認,而對失敗實驗的原因卻不夠重視。這樣的情況并不利于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以觀察植物有絲分裂為例,在顯微鏡的某個視野中,應讓學生了解為什么看到的細胞大多是處于間期。在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應讓學生了解液泡的體積大小和顏色變化的原因。在葉綠體中進行色素提取和分離實驗時,要讓學生了解四種色素彼此分離的原理。這一原理僅憑借高中教科書中的知識是不夠的,應該讓學生了解濾紙是一種吸附劑,層析液是一種展開劑,四種色素的化學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不同,它們在濾紙上的吸附能力和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因此,四種色素在濾紙條上隨著層析液的擴散速度也不同,胡蘿卜素具有較大的溶解度和較小的吸附力,因此擴散速度較快,而葉綠素b具有較小的溶解度和較大的吸附力,因此擴散速度較慢。
在實驗中,由于某種原因,個別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可能會遇到實驗結(jié)果不明顯或失敗的情況。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查找失敗的原因,并提供相應的提示。例如,在葉綠體中色素提取和分離的實驗中,如果四條色素帶部分或全部不明顯,老師可以提示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檢查丙酮用量是否過多,導致濾液稀釋過度。
2。詢問學生是否使用新鮮的葉片,并確保所使用的葉片均為幼嫩的葉片。
3。提醒學生在劃線濾液時是否重復次數(shù)不夠。
4。檢查層析過程中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是否被層析液淹沒。在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有些學生可能很快就能觀察到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現(xiàn)象,而有些學生盡管按照步驟進行,卻未能觀察到質(zhì)壁分離現(xiàn)象。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尋找原因并提供相應的問題:
1、檢查取下的表皮是否為死亡的角質(zhì)層細胞。
2、詢問學生是否使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
3、檢查蔗糖溶液是否被原清水稀釋,導致濃度不夠。
4、提醒學生視野亮度和反差度是否適宜,是否能夠清晰觀察到細胞。
另外,有些學生可能成功進行了質(zhì)壁分離,但無法復原。教師可以詢問以下問題:
1、是否自行增加了蔗糖溶液的濃度?
2、是否質(zhì)壁分離的時間過長,導致細胞死亡?以上是針對個別學生實驗結(jié)果不明顯或失敗的情況下,老師可以采取的指導措施。
總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yǎng),定會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
【高中生物教學個人工作總結(jié)】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學工作總結(jié)11-25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0-22
高中生物教學總結(jié)06-12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05-17
(精選)高中生物教學反思07-05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精華)07-10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精】06-14
高中生物教學計劃01-13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薦】06-13
【推薦】高中生物教學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