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
一天即將完結,我們一定有不少所感觸的事情吧,請好好地記錄下在日記里。那么日記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1
這篇文章以描寫一個痛苦的女性為主,讓人看到一個卑微,痛苦,沒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這也是當時的女性形象的真實寫照。莎菲是一個追求個性自由和愛情至上的女青年。她因為失落在個人追求的渦流中,對生活感到悲觀,以致使她的思想顯得懦弱、空虛。然而,她盡管在肺病中掙扎,仿佛自暴自棄,卻又是一個心地善良、嫉恨卑俗、狂卷倨傲而富有理性的知識女性。莎菲渴望純潔的愛情,要求“享有我生的一切。”可是,她又清楚地看到:“這個社會里不會任她去求得她所要的來滿足她的欲望。”她就在這理想與現時的極端矛盾中做著痛苦的掙扎、叛逆的絕叫。
她不愛沒有男子氣的、動不動就愛哭泣的葦弟,對待葦弟狂熱的、真率的愛,我想那個時代的大多數女性都會感動,并且因為感動而接受他。畢竟在當時女性所追求的就是一個能夠疼愛自己的丈夫。但莎菲不是,她有的只是同情和祝福,因為她所追求的是純潔脫俗的愛。“葦弟,你在愛我!但他抓住過我嗎?自然,我是不能負一點責,一個女人是應當這樣。其實,我算夠忠厚了;我不相信會有第二個女人這樣不捉弄他的,并且我還在確確實實地可憐他”“我看見安安閑閑坐在我房里的凌吉士,不禁又可憐到葦弟。我祝禱世人不要像我一樣,忽略了蔑視了那可貴的真誠,而把自己陷入到那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我更愿有那么一個真誠純潔的女郎,去飽領葦弟的愛,并填實葦弟所感覺得空虛啊!”莎菲是善良的,但又是那么倔強那么執著,她不肯因為同情,因為葦弟真誠的愛,而接受葦弟,那樣就玷污了她所追求的神圣、純潔的愛。也正因為她的執著,才造成了她對凌吉士復雜矛盾的態度。
對于凌吉士,她的心情很復雜,一方面他帶給了自己對愛的沖動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再一次讓自己絕望。“我有如此一個美的夢想,這夢想是凌吉士給我的。然而同時又為他而破滅。我因了他才能滿飲著青春的醇酒,在愛情的微笑中度過了清晨;但因了他,我認識了人生這玩藝,而灰心而又想到死。”最后她還是沒有妥協,她覺得凌吉士根本不懂愛情。“他還不懂得真的愛情呢,他確是不懂……他真得到過一個女人的愛嗎?他愛過一個女人嗎?我敢說不曾!”她所追求的愛情是什么呢?在莎菲眼里,凌吉士根本不懂她,“你以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嗎?我所歡喜的是‘金錢’嗎?我所驕傲的'是‘地位’嗎?”這樣一長串的疑問,讓我們每個人震撼。也是她對自己的愛情觀最有力的宣言。她最后決心棄絕凌吉士,“自然我不會愛他,這不會愛,很容易說明,就是在他豐儀的里面是躲著一個何等卑丑的靈魂!”肯定要經歷痛苦的掙扎,然而,她還是告訴自己,我勝利了。
“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憐你,莎菲!”文章是以這樣的獨白結束的。其實莎菲并不可憐,雖然她病態,她悲觀,但同時她激進,她自我。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歡她,甚至有人討厭這樣一個形象。然而,莎菲通過對自己的“毀滅”向我們展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讓我們去思考,思考價值,思考愛情,思考人生的價值。面對人生,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2
這兩天在陳老師的鼎力推薦下,我反復細讀了中國近現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感喟良多,遂為小文一篇,略談個人所感。
一、風譎云詭的大時代與苦悶彷徨的女性
該小說寫于1927年,是以當時北京城數個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為線索的。1927年對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國軍北伐節節勝利,而另一方面寧漢兩國府先后發動“反革命事變”致使“大革命失敗”,五四以來的進步知識階層不斷分化,革命熱情旋即轉入低谷。作為具有進步傾向的年輕丁玲自然對時局頗為不滿,但又無處訴說,處于一種郁悶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澀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發表自己的作品維持全家的生計,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個人的悵惘彷徨。縱觀五四之后的中國女性,雖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這種解放并不徹底,加之時局的動蕩與進步保守的消長,使她們處于一種舊體系將破未破、新制度將立未立的午夜與黎明之間,糾結、躁動的思緒油然而生。
二、作為新時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說全書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個人經歷的深深烙印(毋寧說其是丁玲現實生活的寫照)。與小說的情節極為相似,丁玲當時已陷入與馮雪峰及胡也頻的三角戀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雖作為當時的進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響,但生活的壓力與情感的糾葛使她無所適從,在人生的漩渦中掙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對老實懦弱的葦弟與帥氣而浪蕩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說敢為,但對于人性的叵測幽暗,獨臥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風帆反復變化,以至于最終在痛苦中決定南下。她既沒有俄國作家筆下零余人的無知,也沒有娜拉出走的果斷決絕,有的是傳統中國女性在新時代投射下來的多重面向,類似卻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態美,女性解放的波瀾在其心中萌動,連茅盾對此都極為贊賞,認為莎菲女士是“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創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絕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葦弟、凌吉士與蘊姊等
對于小說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劍如等,因其僅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筆者恕不贅述。而如上所述,葦弟、凌吉士與蘊姊恰是現實中胡也頻、馮雪峰與丁玲胞弟的投影。蘊姊是莎菲女士的閨蜜知己,她的離世對同處病中的莎菲女士來說不啻為一記重擊,使無所倚賴的莎菲女士心中更平添了幾分兔死狐悲的滄涼感,由此烘托出全書悲觀壓抑的.氛圍。葦弟老實、純真、懦弱又無主見,雖癡情于莎菲女士卻因不解風情又為莎菲女士所不屑。凌吉士英俊、灑脫卻又放蕩、功利且老于世故,莎菲女士傾心于他且百般接近、多次幾欲表白示愛,但當他偽善的畫皮被掀開、露出卑鄙惡心的猙獰丑態(即書中所稱的低俗、輕浮、淺薄、卑微的魂靈)后,莎菲女士又深深陷入鄙夷與絕望中,理智與情感欲望在她心中起伏交織,使本已煩躁的莎菲女士更顯踟躕無依、身心俱憊,小說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處,留給讀者無盡的思索與想象。
四、散文式日記體與第一人稱的巧妙運用
該小說另一大特色是作者借鑒了歌德與魯迅等前輩的嫻熟技法,靈活運用了散文式日記體展開鋪陳敘事,而作者時而回憶、時而想象、時而思索,順敘、倒敘與插敘交錯運用、渾然一體。而作者巧妙選取第一人稱作為其寫作視角,使得文中對莎菲女士心緒波瀾起伏的描摹貼切而自然,此外作者細膩而大膽的筆觸使莎菲女士豐富龐雜、變化無常的獨特心靈世界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成功塑造了一個兼具多重個性的時代女性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3
小說采用日記體的形式,深刻地描繪了“五四”時期是一個青年女性——莎菲追求愛情的心理。小說大膽而細膩地揭示出莎菲矛盾的內心。她不甘沉淪、墮落卻又找不到出路,因患病想著“死了也活該”,這樣便可減輕朋友的負擔。莎菲一開始總是呆呆的坐著,等時間的過去,傻傻地一次又一次煨著不定是要吃的牛奶,只是為了在刮風天免除煩惱。從中可以看出她的百無聊賴、空虛與無奈,讓人看到一個卑微、痛苦,沒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或許這也是“五四”退潮期青年知識女性彷徨無主形象的真實寫照。
莎菲渴望著愛情,一直在追求著愛情。她對自己所渴求的愛情也是有一定的要求與認知。她走上社會后,發現并不能尋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她的好朋友毓芳與云霖對她很好,對她百般照顧,但只能在生活上關照卻不能理解她,她的精神世界是極度空虛的,她想要尋找一個靈魂上的伴侶,但是她身邊的異性朋友很讓她失望。葦弟雖然與其他讓她心煩的人不同,當她“一聽到那特有的急遽的皮鞋聲從走廊的那端傳來時,我的心似乎便從一種窒息中透出一口氣來感到舒適”,但當葦弟的`愛意被莎菲捕捉到時,她又有些不高興,她埋怨:為什么他不可以再多的懂得我些呢?莎菲總愿意有那么一個人能了解得她清清楚楚的,她渴求的是真真正正的超越肉體的交流,如若做不到心靈上的交流,那么那些愛,于她是一文不值的。葦弟善良單純,老實溫存,又值得信賴,無奈他不了解莎菲內心的掙扎,不了解她的痛苦,她真正渴求的溫暖,也無法激起莎菲的激情,他只會流眼淚,聽不到莎菲心中叛逆的絕叫。莎菲與凌吉士的愛情是建立在她還沒發現凌吉士的丑惡嘴臉之前,但她的厭惡卻又言行不一,她還是愿意和凌吉士發生身體接觸,甚至幾回不見凌吉士還感覺少些什么,這樣的矛盾心理一直纏著莎菲,所以她想逃避這種生活。
莎菲是叛逆的,她是矛盾的,文中多次提到她氣得只想哭,但她卻縱聲地笑。她會偷偷丟下自己所請的客,悄悄回來,只因一個不速之客損害了她的自尊心;當她對葦弟說了一些不近人情的話后,她又會后悔,又會反省,又會害怕,認為自己是有罪過的,是不配承受別人的真摯的愛的女人;她因自己的肺病而對社會、生活失去希望,不再希望有人對她付出感情,但她卻夢想可以使她沒有什么遺憾在她死的時候的一些事情:睡在一間極精致的臥房的睡榻上,姐姐們跪在榻前的熊皮氈子上為自己祈禱,父親悄悄地朝著窗外嘆息,朋友們忠實的眼淚……她又如此迫切的需要人間的情感,想要從中獲得一種被關懷的滿足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莎菲的叛逆源于一種孤獨,是一種對無望人生的無謂掙扎。她是一個不同于封建社會女性的社會女性,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適應舊的社會。
莎菲“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她的人生,她的愛情,都很悲哀,不禁讓人唏噓。她追求的是一種建立在高尚的情趣和共同理想之上兩情相悅充滿現代色彩的愛情,但在這個時代中,她注定得不到,但她仍追求過,瘋狂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逆的絕叫者。
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4
《莎菲女士的日記》這篇日記體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外獨自闖當,生活上和情感上產生的一些糾紛。獨特的故事圍繞此展開。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一個新時代女性,但她的內心又充滿了矛盾、郁悶和糾結。
“太陽照到紙窗上時,我在煨第三次的牛奶。昨天煨了四次。次數雖煨得多,卻不定是要吃,這只不過是一個人在刮風天為免除煩惱的養氣法子。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點時間,但有時卻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氣,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沒玩它,不過在沒想出別的法子時,又不能不借重它來象一個老年人耐心著消磨時間。”預示著莎菲和別人不同,莎菲,真是很奇怪。
莎菲是乘著個性解放的走出家門的知識女性,走上社會后,她發現并不能尋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可以“對話”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關照卻不能理解她。異性的朋友又令她失望,葦弟這個大男孩只會每日將淚水撒在她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蓋的是庸俗齷齪的靈魂。這一切在發生在一個封建傳統意識的人身上似乎沒有什么,但莎菲卻是一個不同于封建社會女性的現代女性,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適應舊的社會。
孟悅和戴錦華的《浮出歷史地表》對《莎菲女士的日記》作出過如下判斷:莎菲對凌吉士的欲望本身已是異化的。漂亮的身材,鮮紅嫩膩凹下去的嘴角、柔發、騎士般的風度舉止,傳奇中的理想情人。這一切能夠使莎菲迷戀的東西,都是按男性都市生活色相市場上的標準塑成的。也就是說,莎菲的欲望與其說是她一己的,不如說是男性中心的都市生活意識形態所制造并施予所有女人的。因此,莎菲的矛盾并不是思想中“愛情”和“欲望”的矛盾,而是兩種“自我”之間的矛盾。
莎菲的日記里有這樣一段話:“他單獨在我面前時,我覷著那臉龐,聆著那音樂般的聲音,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為什么不撲過去吻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無論什么地方?真的,有時話都到口邊了:‘我的王!準許我親一下吧!’但又受理智,不,我就從沒有過理智,是受另一種自尊的'情感所裁制而又咽住了。唉!無論他的思想怎樣壞,他使我如此癲狂的動情,是曾有過而無疑,那我為什么不承認我是愛上了他咧?并且,我敢斷定,假使他能把我緊緊的擁抱著,讓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把我丟下海去,丟下火去,我都會快樂的閉著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愛情的死的來到。唉!我竟愛他了,我要他給我一個好好的死就夠了……”這突出的表現了莎菲“愛情”和“欲望”的矛盾。
從莎菲想通過“死亡”來解脫她的困境,但糾纏著她的幽靈卻在現實中維持著她的生命、她的行為,甚至她的日記。如果說五四新文化思想中自由民主、個性解放的理性到了莎菲的時候已經成了資本主義實質吸納的一部分,那么,如何為以“個性解放”為代表的“新思想”招魂,或者,這從根本上是否可能,就成了一個必須思考的嚴肅問題。這個問題真的是那個時代才能回答。
“悄悄的活下來,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憐你,莎菲!”這是丁玲日記體小說的最后一句話,也是莎菲女士日記的最后一段話。這是莎菲的自述。可憐的莎菲,需要的拯救,得來自那個世界!
【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菲菲的開心妙計》讀后感05-01
女士生日賀詞11-20
女士生日賀詞11-23
給女士的生日祝福語11-17
野生的愛爾莎讀后感04-03
女士征婚交友自我介紹04-15
菲茨杰拉德的名言11-27
劉亦菲經典語錄11-13
劉亦菲的經典語錄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