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說課稿優秀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沁園春長沙說課稿優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優秀1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抓住關鍵詞,理清思路。
2通過多次朗讀體會詩歌意境。
3學習本文含蓄凝煉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4學習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和愛國主義情感。
綜觀高考詩歌鑒賞題誤答的原因主要是輕讀詩,重做題,平時閱讀品質不良,缺乏閱讀激情,語感較弱,對詩詞的感受淺薄。基于這一原因結合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反復誦讀。體會意境、揣摩語言。教學難點是:鑒賞詞作的意境。
二、教學方法和教具。
《沁園春。長沙》是詩歌鑒賞單元的起始課,對后面的詩歌教學起到領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會學生鑒賞本詞,還要讓學生學會鑒賞詩詞的方法,本課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設疑、討論法為主,以點撥比較法為輔。通過這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談起中國詩歌傳統,人們總是喜歡把詩經、楚辭、漢賦相提,唐詩、宋詞、元曲并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世紀的中國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早在初中時我們就欣賞過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師生共同背誦,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毛澤東同一詞牌的作品《沁園春。長沙》。
(二)介紹背景。主要從兩個方面介紹。一方面是當時社會的大背景,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毛澤東活動的小背景,軍閥趙恒惕要逮捕他。(所謂學習詩歌要知人論世,通過背景的介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詞的主旨,體會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種形式的朗讀。朗讀是詩歌教學的有效手段,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意境。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準確地把握詩歌的韻味。在朗讀這一環節我是這樣安排的。
1、教師在《長征組歌》“過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詞。主要目的是用標準的語言規范學生,激發他們背誦的積極性,又能讓他們沉浸在詞的感情氛圍中。
2、讓學生自由朗讀。朗讀前教師作誦讀提示,這首詞朗讀時應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領起字,這兩個字后要稍作停頓,突出領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萬類霜天競自由”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3、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詞。
4、最后讓學生齊讀。
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通過反復朗讀能夠加深學生對詞作的感悟,能夠領會作者的情感。
(四)賞析部分
1、理清思路,從整天上把握文章內容,體會詞的意境。讓學生用語言再現當時的場面,啟發學生描繪壯麗的湘江秋景圖,盡量讓學生把自己置于詩的境界中,讓學生用心體會偉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頭,描繪的卻是一幅充滿生機的秋景圖。面對眼前景物,詩人自然會勾起對往事的回憶。全詞表達出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設計4個小題,用多媒體顯示給大家,這幾個問題我是按照由淺入深來確立的,主要通過學生討論的方式來完成(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詞,避免將詞理解得支離破碎。)
為了加深對詞作的理解,讓學生再次誦讀全詞,然后找兩名同學用優美的散文語言來描述詞的上下闕,學生描述之后,教師在描述,在教師描述時,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通過想象在腦海里形成畫面。(這樣既時學生領會了詩歌語言比散文語言更含蓄凝煉又極富表現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里,形象思維能力,加深了對詞作的理解。)
2、詩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煉、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達詩人的豐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詩人都會注意“煉字、煉意”“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意境全出,寫盡了春天的'勃勃生機。而在《沁園春。長沙》的上闕中錘煉得十分精彩的詞語也有很多,讓學生體會“獨立寒秋”的“獨立”,“層林盡染”的“染”“鷹擊長空”的“擊”,“魚翔淺底”的“翔”,如果把這些詞語換成其它的近義詞可不可以,表達效果有何不同?讓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回答,教師做適當的評說(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把握全詞的基礎上從細處理解詞人煉字煉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詞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在對字詞賞析后,還要加深對具體詞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話“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做為重點分析。這個詞句里將“獨立”前置,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們說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讓學生把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進行意境比較。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意境要從“意”和“境”兩方面來考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討論明確了毛澤東的“獨立寒秋”更抒發了一種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通過比較,加深了學生對全詞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鑒賞詩詞的方法,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詞的主要表現手法。在體會情景交融時可以通過朗讀、設疑、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熱烈的討論。重點體會上闕景中是如何顯情的,下闕情中又是如何見景的,在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小結。
(五)、延伸比較閱讀
將《沁園春。長沙》與歐陽修的《秋聲賦》節選部分做比較。讓學生主要從意境和表現手法來比較,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各組派代表談,教師做結(比較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領袖不同的胸襟和氣度,從而理解詩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寫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然后教師總結全文。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詞(有感情)
2、把《沁園春。長沙》與《沁園春·雪》進行比較
(七)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是從內容、結構和表現手法來設計的,能使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詞。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優秀2
一、說教材:
1、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沁園春長沙》處于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要考慮到這是本單元的一篇基本篇目,屬精講課文。高中語文教材中中國現當代詩歌單元獨此一個,而且這首詞作為高一新生高中語文學習的開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本文無可避免地要擔當起通過本課的學習和訓練,初步培養學生對新詩的鑒賞能力的重任。
2、教材簡析:
《沁園春長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詞格寫新時代內容的“舊瓶裝新酒”的形式,語言是精煉的,往往一個詞、一句話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教學時適宜用溫故知新法,適當涉及一些有關詩詞的常識,并指導學生體會詞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3、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了解詞的常識,掌握朗讀技巧;培養學生掌握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獨立分析詩詞的能力。
b.教學過程:
合作學習,把握文中關鍵詞的意思和作用,體會詞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懷。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系寫作背景,讓學生在感受詞的魅力的同時,體會毛澤東的偉人情懷以及他那種豪放雄奇的風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抱負。
(確立依據:新課改《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為主,讓學生能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審美力)
4.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1.了解詞的創作背景,能夠對本首詞的內容進行正確地梳理。
2、反復誦讀并能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難點:
1.掌握詞中的意象和意境。
2、掌握本詞借景抒情的手法。
(確立依據:培養語感要靠反復地誦讀。而且通過揣摩和分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助于理解意象,感受意境,領會主旨。)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準備采用情感教學法,圖表教學法和朗讀與鑒賞、評說相結合教學法。出色的朗讀,和諧的音樂伴奏,顯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案或圖畫,這些做法都強調了情感的作用,本課在課文導入時,用多媒體顯示資料圖片,配合時代背景,然后播放配樂朗讀。詩配以樂,詩配以畫,創造出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在分析這首詞的上下闋時,我都使用多媒體顯示圖表來配合教學,對重點詞語作形象的描繪和提點,引導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反復的推敲,進一步領會整首詩的意蘊,體會借景抒情的特點。
(依據:圖表教學法,能把重點難點表現清楚,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出來,能使教學過程清晰,重點突出,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在本文的學習過程中,我打算讓學生以“朗讀——想象——感悟”式的學習方式為主,以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內容。
(依據:《新課改》要求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了解學習的對象,自主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結合資料圖片介紹背景知識導入課文)
(多媒體出示一組杜甫等人的詩歌)古代詩人筆下的秋天多是感傷的,蕭條的,肅殺的,但我們今天學一首詞,一反過去一般舊詩詞中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賦予秋天新的含義,這首詞的秋天在作者筆下是怎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一首關于秋天的詞《沁園春長沙》。
(使用依據:多媒體教學具有聲、光、形、色同時再現的特點,充分合理地利用電化教學,是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得語文知識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傳輸給學生,引起閱讀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解題及背景知識簡介
①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②關于詞的相關知識
包括詞、詞牌、沁園春這一詞牌的由來,詞的分類,詞的主要流派等等。
(依據: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不能忽視對必要的知識的傳授,對于剛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增加知識的積累是必要的。)
③關于本詞的寫作背景(依據:《新課改》提倡學習詩歌要“知人論世”,才能從更廣闊的面上理解詩歌主旨和感情。)
3.反復朗讀,深入領會本詞的意境和詞人的胸襟
①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播放朗讀錄音,出示原詞,欣賞該詞手跡
(依據:用標準的范讀去規范學生的朗讀節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澤東的手跡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②初讀,入境,審美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老師提示朗讀技巧(注意節奏的把握)
③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請兩名同學分別用優美的語言把本詞描繪出來。(依據:《新課程》提倡學生要了解詩歌、散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與散文的區別,領會詩歌的語言含蓄與凝練的特點。)
4.文本研習
(1)借助問題思考討論,分析全詞。
①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什么?
②詞的'上下兩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學生討論、回答以后,老師加以明確。
①上闋寫景——描繪湘江絢麗多采的秋色圖
下闋抒情——抒發凌云壯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闋領字是“看”,領起七句。下闋領字是“憶”,領起八句。(依據:詩歌重在多讀,并在讀的基礎上把握詩的結構和內容。)
(2)感受“看”字領起的秋色圖,回答問題。
①在上闋中,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什么角度來描繪絢麗多采的秋色圖的?
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②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分析:。
仔細品味文中“獨立、染、擊、翔”等詞的好處
依據:(從細處著眼,理解詩人煉字煉意的功夫和創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
意象和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兩方面的內容,“意”指的是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創作客體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是帶有詩人情感的客觀事物。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
(依據:意象是詩歌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對于一首詩詞的鑒賞,我們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因為詩人的情感是通過意象表達出來的。)
⑶詞人面對著這一幅生機盎然的秋景圖想到了什么呢?生機盎然的景色想到:“誰主沉浮”。
(依據:讓學生理解這個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由上闕的寫景轉為下闕的抒情)四人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下闋,思考以下問題:
a、“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b、這些“同學少年”是怎樣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師明確:
a、“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詞中管這樣的句子叫“換頭。”
b、這些“同學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內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夠主宰世界,他們有雄心,有才干,敢實踐,他們代表了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是未來革命的精英。
c、既是對上闋“誰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問句收束全篇。
⑷歸納總結,體會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作品通過對大好河山的描繪,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昂揚的革命斗志和頑強的革命精神。
5.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詞眼:看憶
上闋——看:總領七句
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生機勃勃的秋景圖
下闋——憶:總領八句
回憶了青年時代在長沙的一段崢嶸歲月
上闋寫景言志——言什么志?
下闋憶事抒情——抒什么情?
心懷天下的宏偉抱負意氣風發的革命豪情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優秀3
1教學目標
①品味關鍵詞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②感受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
2學情分析
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發詩興,寫下《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表現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感嘆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澤東重游橘子洲時又會抒發什么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
3重點難點
①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境界。
②從詞中關于湘江秋景的描寫把握詞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學過程
4.1第二學時評論(0)教學目標
1、解讀《沁園春長沙》下片中“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進一步把握全詞的巧妙結構和主旨。
2、引導學生自學《采桑子重陽》
評論(0)學時重點
全詞的巧妙結構和主旨。
評論(0)學時難點教學活動活動1
【講授】沁園春·長沙——導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鞏固
1、指定學生背誦全詞。
2、檢查重點詞語的掌握與運用。
二、提問:上片作者獨立湘江,觀賞了一副雄偉壯闊的湘江秋景圖,并借景抒情,發出了“誰主沉浮”的感嘆。面對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跟著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歲月稠。毛澤東與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肄業,常常跟同學在橘子洲一帶游覽或游泳。故地重游,回憶那不尋常的歲月太多了。
三、重難點的解決過程
1、具體研習“崢嶸歲月圖”。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1)提問:“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歲月稠”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一般分上下兩片的詞,其下片首句又稱過片,在詞中其承接過渡的作用。詞的上下片下發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寫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詞時非常注重過片。本詞上片寫獨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學攜手來游的情景,于是過渡到對往昔生活及“同學少年”中,在此過渡非常的自然,銜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崢嶸歲月”指的是什么?簡析“稠”。
明確:
① “崢嶸歲月”是對往日不平凡的斗爭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澤東在長沙生活、學習、從事革命工作期間(1911—1925),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崢嶸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說明了世界變化的風起云涌。
(3)如何表現“同學少年”這個意象的?也就是毛澤東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戰斗歲月:攜來百侶曾游,崢嶸歲月稠
年齡氣質: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精神狀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戰斗行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明確:江山:國家(指代)指代——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體)。
這群人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積極進取,斗志昂揚。
(4)表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情感?
明確:詞人借對“同學少年”的回憶,流露出對往事的無限懷念,表現了他和革命戰友們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派、改造舊世界的革命戰斗豪情。
2、引導學生研習“中流擊水圖”。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1)當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數十名同學戰友,在盛夏水漲的時候到湘江游泳,堅持不懈,知道隆冬季節,以此來錘煉自己的意志和膽識。現在,作者獨立于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向同學和戰友親切發問,這一句既寫出了當時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勵之意,“遏”字,傳神之筆,擲地可作金石之聲,使我們彷佛看到了他們激昂的情態,好似聽到了他們的豪言壯語!
(2)提問:“中流擊水”這一幅圖有何深刻意義?
明確:暗含著能在革命洪流洶涌之時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應該是上面提到的“同學少年”,詩人巧妙地借用““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樣的圖景,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形象的表達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壯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氣魄!這些青年是真正的風流人物,這樣的人不主沉浮,誰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們說下片通過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表達了詩人和戰友們為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對上片的“誰主沉浮”提問做了回答。
3、學生再次朗讀整首詞,體會豪邁的氣勢。這些豪邁的氣勢從何而來?
(1)〈沁園春長沙〉意象美:
“意象”簡釋
意:創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觀物象
意象:帶上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觀主觀主觀
從空間:山上的“層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鷹,水底的游魚。
從狀態:靜態的火紅的楓林,動態的“爭流”的百舸等。這些景物或廣博,或宏偉,或雄峻,競相向上、生機勃勃,與毛澤東積極向上,昂揚奮進的立意契合,可謂“以壯景抒豪情”。
色彩美:“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范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艷鮮明,令人感到可愛。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文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等都極為準確精當。
4、“同學少年”是否就是《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
明確:《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指才華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學少年”正是這樣的人物,他們意氣風發,風華正茂、揮斥方遒,關心國家命運,富有斗爭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這首詞怎樣把寫景、抒情完美的結合起來的?
①詞的上片雖然寫景,卻處處借景抒情。
詞以“獨立”開篇,以江洲的背景,構成以詞人為主體的畫面,流露出詞人激蕩的思潮。生機盎然的“湘江秋景”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不僅僅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而且寄予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萬山紅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也不僅僅是鷹魚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蘊含了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一個“悵”字更是詞人由自然景觀聯想到人類社會與政治風云后發自心底的感慨。
②詞的下片雖然憶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處。
一“憶”直貫以下7句,描繪了早期革命者的群體英雄形象。“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展現了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藝術地回答了上片的發問。
小結:本文通過上片寫景,描繪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滄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片憶事,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結:本文通過上片寫景,下片憶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達了革命青年國家命運的感慨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1*沁園春長沙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1*沁園春長沙
1第二學時教學目標
1、解讀《沁園春長沙》下片中“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進一步把握全詞的巧妙結構和主旨。
2、引導學生自學《采桑子重陽》
學時重點
全詞的巧妙結構和主旨。
學時難點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沁園春·長沙——導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鞏固
1、指定學生背誦全詞。
2、檢查重點詞語的掌握與運用。
二、提問:上片作者獨立湘江,觀賞了一副雄偉壯闊的湘江秋景圖,并借景抒情,發出了“誰主沉浮”的感嘆。面對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跟著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歲月稠。毛澤東與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肄業,常常跟同學在橘子洲一帶游覽或游泳。故地重游,回憶那不尋常的歲月太多了。
三、重難點的解決過程
1、具體研習“崢嶸歲月圖”。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1)提問:“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歲月稠”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一般分上下兩片的詞,其下片首句又稱過片,在詞中其承接過渡的作用。詞的上下片下發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寫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詞時非常注重過片。本詞上片寫獨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學攜手來游的情景,于是過渡到對往昔生活及“同學少年”中,在此過渡非常的自然,銜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崢嶸歲月”指的是什么?簡析“稠”。
明確:① “崢嶸歲月”是對往日不平凡的斗爭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澤東在長沙生活、學習、從事革命工作期間(1911—1925),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崢嶸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說明了世界變化的風起云涌。
(3)如何表現“同學少年”這個意象的?也就是毛澤東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戰斗歲月:攜來百侶曾游,崢嶸歲月稠
年齡氣質: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精神狀態: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戰斗行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明確:江山:國家(指代)指代——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體)。
這群人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積極進取,斗志昂揚。
(4)表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情感?
明確:詞人借對“同學少年”的回憶,流露出對往事的無限懷念,表現了他和革命戰友們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派、改造舊世界的革命戰斗豪情。
2、引導學生研習“中流擊水圖”。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1)當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數十名同學戰友,在盛夏水漲的時候到湘江游泳,堅持不懈,知道隆冬季節,以此來錘煉自己的意志和膽識。現在,作者獨立于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向同學和戰友親切發問,這一句既寫出了當時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勵之意,“遏”字,傳神之筆,擲地可作金石之聲,使我們彷佛看到了他們激昂的情態,好似聽到了他們的豪言壯語!
(2)提問:“中流擊水”這一幅圖有何深刻意義?
明確:暗含著能在革命洪流洶涌之時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應該是上面提到的“同學少年”,詩人巧妙地借用““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樣的圖景,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形象的表達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壯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氣魄!這些青年是真正的.風流人物,這樣的人不主沉浮,誰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們說下片通過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表達了詩人和戰友們為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對上片的“誰主沉浮”提問做了回答。
3、學生再次朗讀整首詞,體會豪邁的氣勢。這些豪邁的氣勢從何而來?
(1)〈沁園春長沙〉意象美:
“意象”簡釋
意:創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觀物象
意象:帶上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觀主觀主觀
從空間:山上的“層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鷹,水底的游魚。
從狀態:靜態的火紅的楓林,動態的“爭流”的百舸等。這些景物或廣博,或宏偉,或雄峻,競相向上、生機勃勃,與毛澤東積極向上,昂揚奮進的立意契合,可謂“以壯景抒豪情”。
色彩美:“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范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艷鮮明,令人感到可愛。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文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等都極為準確精當。
4、“同學少年”是否就是《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
明確:《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指才華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學少年”正是這樣的人物,他們意氣風發,風華正茂、揮斥方遒,關心國家命運,富有斗爭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這首詞怎樣把寫景、抒情完美的結合起來的?
①詞的上片雖然寫景,卻處處借景抒情。
詞以“獨立”開篇,以江洲的背景,構成以詞人為主體的畫面,流露出詞人激蕩的思潮。生機盎然的“湘江秋景”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不僅僅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而且寄予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萬山紅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也不僅僅是鷹魚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蘊含了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一個“悵”字更是詞人由自然景觀聯想到人類社會與政治風云后發自心底的感慨。
②詞的下片雖然憶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處。
一“憶”直貫以下7句,描繪了早期革命者的群體英雄形象。“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展現了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藝術地回答了上片的發問。
小結:本文通過上片寫景,描繪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滄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片憶事,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結:本文通過上片寫景,下片憶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達了革命青年國家命運的感慨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優秀4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沁園春長沙》。對于本節課的說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教學理念
首先讓我來說一說我的教學理念。新課程強調活動體驗的學習方式,突出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誦讀理解,與他人交流,與文本對話的活動指向。讓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的過程。因此,我將在課堂中加強詩文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二、教材分析
說完教學理念,再來說說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課文——《沁園春長沙》,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向青春舉杯”這一專題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國偉大革命領袖偉人早年創作的一首詞,在詞中作者通過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描寫,抒發了詞人的理想和抱負。全詞動靜有度,張弛有致,語言極富表現力,充滿了無盡的豪情和凌云的壯志。
三、學情
接下來說一說學情。高一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已經識記和積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領悟能力。此外,他們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偉人的《沁園春雪》,對詞的特點、作者生平、創作風格都有一定的了解。這為本文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但是學生以往的學習偏重于識記,學生的分析感悟能力還相對薄弱,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師在課堂中加強學生問題探究、體驗感悟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學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擬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品味語言、把握意象,讓學生初步掌握詩歌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第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誦讀,分析品味詞中高度凝練、極具表現力的語言,從而把握詩詞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體會作者英勇無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懷,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五、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的三維目標,以及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誦讀全詞,以語言為依托,理解這首詞在意象選擇上的特點和意義,從而把握詞人的寬廣胸懷和深沉的思緒。而理解詩意、領會主旨的前提是靠對凝練的語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學難點也就在于對詞中那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分析,讓學生學會通過意象來鑒賞詩詞。
六、教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教材特點,我將采用誦讀法、點撥法、分析法等進行教學。在具體教授中將以誦讀為主線,通過朗讀辨味詩的語言和遣詞造句之妙,領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過靈活的情境化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學習情緒,創造一種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優美動人的藝術畫面中的深層意義,感受詩篇的藝術力量。
七、教學過程
那接下來就讓我來具體介紹一下本課的教學過程:
第一:情景導入。在這一環節中,我將首先用臧克家說過的一句話:“偉人詩詞是偉大的詩篇”導入,請學生回憶并齊背偉人的《沁園春雪》,溫故而知新。隨后我將用多媒體播放偉人的一些資料圖片,并結合圖片介紹作者以及本文的創作背景。從而自然地導入本文的學習。
第二,整體感知。在這一環節中我將首先播放范讀錄音,請學生結合注解集體跟讀,注意體驗詩中朗誦的語調語速和節奏,發現和體會詞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在聽讀之后我將請2—3名學生分別用自己的語言對本詞的意境和情感進行描繪,喚起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直觀感受,并自然引出對誦讀方法的總結和指導上。
那這個環節的第二步就是請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歸納概括內容,思考討論:這首詞上下兩闕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并分別找出上下闕的領字,并感受誦讀時的情感把握。這兩個問題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給學生一個在整體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過誦讀提示引導他們結合文本進行歸納。在學生的回答和老師的點撥后。可以理出這樣的一個基本脈絡。從整體上看,這首詞上闕寫景,由一個“看”字,/ 6領起七句,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湘江秋景圖。下闕抒情,由一個“憶”字領起八句,抒發凌云壯志,革命豪情。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上下闕末均為問句,上闕設問,引出下文;下闕反問,回應全文。通過這樣一個脈絡的梳理,可以為學生在接下來進一步的研讀文本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并也有助于這首詞的熟讀成誦。
第三,文本研習。這個環節主要是請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分小組進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詞藝術,從詞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以上闕為例,首先我將請學生有感情的齊讀上闋,請學生討論思考詞人是怎樣變換視角和意境來描繪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將分別從描寫對象、角度、動靜、分總四個方面進行引導,體會上闋寫景中一些動詞、數量詞和形容詞的妙處,讓學生把握本文遠近結合、分總有序、動靜交錯的寫作特色,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關系。此外,我將進一步請學生比較偉人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和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有何異同之處,從而對比感知偉人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通過體驗和感悟來品味文本,并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總結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時遷移本節課的詩歌鑒賞能力,在課后布置作業,比較偉人《卜算子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體會“境語皆情語”以及鑒賞文章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內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說課的內容,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優秀】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09-22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07-27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4-04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02-18
《沁園春》說課稿06-30
《沁園春·雪》說課稿11-21
沁園春 雪說課稿11-09
《沁園春·雪》教學反思11-01
優秀說課稿02-17